热线电话:010-68020361
从「现代化城市」出发、穿越更迭的街道,贴近每一个行走其中的「人」每一个在城市中行走的漫游者都应该阅读的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从「现代化城市」出发、穿越更迭的街道,贴近每一个行走其中的「人」 ──每一个在城市中行走的漫游者都应该阅读的空间文化论述
消费社会如何运筹、生产,进而创造都市新地景? 人们在都市街道日常的自然活力又如何在资本扩张、流动之中重新发现、灭绝又重新生发?
本书试图揭露全球都市空间如何透过全球化经济与消费进行内在形构,援引知名文化理论家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布什亚(Jean Baudrillard)、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以及后现代地理论述学者索亚(Edward soja)等重要理论,深刻剖析东京六本木新城、神乐(土反)的町营造运动,上海外滩、香港利东街与屯门公园等在地城市街居空间在全球化年代所展现出的新面貌。
「郭恩慈经由戴维.哈维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理论阅读做为她的写作起点。哈维以空间生产重构马克斯理论的空间向度、分析资本积累的扩张力量,同时整合空间,以时间消灭空间,以及,以自身形象创造地景,然后,为积累的饥渴所催逼,以便为进一步的积累开辟道路,建构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创造性破坏过程。这是潜藏在工业化、都市化、资本主义化、全球化、甚至西方化的背后,最重要的力量。这是现代性建构,也是现代建筑的空间文化形式所表现的意义。郭恩慈以此探索,在全球化年代,东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在全球化年代所开启的新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工作,却是一个揭露在地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必要研究。」──夏铸九,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本书特色
作者郭恩慈以多年深厚的空间理论阅读以及长时间的关注,对东京、上海,以及自己所在的香港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学观察;充满人性关照的理论书写,从城市出发,关注着每一个寻常人与小区的在全球化结构下的扭曲与变形。
作者简介
郭恩慈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用者为本设计实验室主任、设计理论及文化副教授
巴黎第三大学普遍及比较文学系博士;
主力于研究都市文化、高龄社会生活环境、中国现代设计史;
近期著作有《中国现代设计的诞生》(合著者:苏珏)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活跃长者生活方式研究》
序 有自我批判意识的批判者 / 吕大乐
第1部分 导论篇 壹、 导论 贰、 资本主义的空间运筹——David Harvey理论总述 参、 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完结
第2部分 城市空间文化研究个案
●东京 引言:回归亚洲——东京城市空间发展的转向 一、艺术消费、消费艺术——六本木新城 六本木地区之历史背景 六本木新城──Artelligent City的诞生 六本木新城发展概念 结论 二、从传统到地方认同——神乐(土反)之营造 所谓町营造 神乐(土反)之町营造 结论
●香港 引言:赤裸裸的「双元城市」──香港城市发展的危机 一、 小区营造还是社群主义──香港湾仔反对利东街拆卸行动的观察 导言:利东街重建与反拆除 市区重建的理论背景:仕绅化(gentrification) 湾仔利东街重建个案 结论 二、 「嘉年华式狂欢之躯体」的斗争──屯门公园长者之空间创造 屯门公园事件簿 生活空间的意义 结论
●上海 引言:迈向全球化——上海城市的迷思、模拟与真实 一、 历史与艺术的商品化——论上海浦西重建所营造的城市文化 历史地标还是消费地标? 品味空间的消费还是艺术空间的创造? 结论:在城市中,让我们重新彰显「人」的课题 二、 从上海到全球化 西方「全球城市」强势论述对上海的「分类」及「收编」 从中国整体发展出发:中国学者对上海发展的论述 结论:上海是否为一个(迈向)全球化的城市?
第三部分 结论:全球化脉络下的东亚城市
有自我批判意识的批判者 吕大乐
一直有注意郭恩慈的分析与评论,原因有二。一是她长期关注一些在城市里被忽视的群体──尤其是高龄人口──的生活与福利。二是她写文章,作评论,不会只求别人的认同或所谓的「政治正确」而将自己的意见、观点收藏起来;她有话直说,文字爽朗。
读郭恩慈写Lefebvre、Harvey等理论家的批判城市分析,始于十多年前。她编着的《香港空间制造》是结合批判城市分析与香港城市研究的重要著作,推动了有关城市空间的研究和讨论。她对城市理论的理解、选用,份外小心谨慎,绝不是顺手拿来,随意挪用。今次读她的新作《东亚城市空间生产──探索东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不单只可以见到她的研究范围有所扩充,更觉她很努力的探索城市发展的不同可能性。
而在探讨城市发展的不同可能性的过程之中,郭恩慈要求提出批判的论者与参与行动的人士,同样需要保持自我批判。于是,她提醒我们:「…Harvey清醒的批判,的确十分值得我们深思。Harvey警告我们,如果把『人民』抽象化,或『小区』或『小区/本土文化』过度神圣化,误解为一件物件(a thing),或自然而然地孕育滋长的『物』, 并且企图将这『对象』(即小区)孤立在全球化的大势以外,无限上纲地推崇,甚至膜拜,同时排斥不属于『小区』或『本土』的任何事物(例如西方中古时期乐或中国宋明山水画)或思想(例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严谨科学地反省),这种思维行径,与所有排他主义甚至乎族群沙文主义,根本完全没有分别。」
她又再引用Harvey的分析,指出:「 无论在香港或台湾的文化界,甚至本土文化的倡议团体中,David Harvey都备受推崇。但是,可能大家都没有细心阅读Harvey的作品。例如,在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的最后一章〈Possible Urban World〉(译作:可能的都市世界)确切地提出:在一方面,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强权,当然阻止了自主性的都市发展,或某特殊城市去界定本身独特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乌托邦式的小区主义(communitarianism),基本上是在建立迷思性的社会团体。Harvey认为,小区主义对全球化的反抗是幼稚的,他们幻想本土政治可以孤立起来,街坊街里的小区邻舍感情,被表象为发自内心的精神,并成为动力去团结坊众,自成一国,可独立于资本主义经济作持续发展,更可以藉此来对抗在『区外』的全球化资本义的侵略,以及种种的都市病态现象。于此点乌托邦主义者正正忽略了草根阶层本身之形成,实为不平均地理空间的发展而衍生的阶级。」
我敢肯定,一定有人会认为郭恩慈对Harvey的理解有所偏差。又或者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这是搞分裂的言论。可以想象,一定有人会想出各种不同的理由,来否定她所提出的疑问与批评。但这些对她的批评都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作为主张批判城市分析的论者和实践者,更需要有多一份自省,多一点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正是郭恩慈的著作值得参考的地方。
说到这里,或者需要补充一点,就是严格来说我并不熟识郭恩慈本人。多年来应有过数面之缘,但交谈对话恐怕至今还未超过三十句句子。她说我们是通过阅读文章而认识的朋友。在我这方面,我是她的长期读者。作为读者而有机会为她的新书写序,实在令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