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作者: 游士昕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出版社:全華圖書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16/07/29語言:繁體中文定價:850元
ISBN:9789864633227 叢書系列:大專設計規格:平裝 / 392頁 / 20k / 19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本專業混音工程書不得其門而入、辛苦鑽研的你將如獲至寶就讓本書帶領你,盡情探索混音世界的迷人之處
混音, 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 混音師, 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隨著音樂科技的蓬勃發展,音樂製作的專業領域不再那般遙不可及,但有些事情並不會隨著科技進步而被遺忘,反而更需要深入研究,才可能看得透澈、精益求精。
混音工程,是在摸索、研究那一千個小細節,而不是表面看到的幾項大重點。 混音師在音樂製作中,則扮演著決定作品整體走向的重要角色。
.受訪臺灣混音大人物 如果說唱片是最好的音樂老師,那大師們的經驗就是最好的音樂教科書。本書為了在理論面結合實務面,特別專訪了臺灣流行音樂產業30年來功不可沒、獲獎無數的五位大人物,特別記載了大師們的愛用混音秘密武器與技法: .王俊傑老師(K哥) .林正忠老師(小林) .鄭皓文老師(鄭拔) .鍾國泰老師(鍾哥) .郭遠洲老師(郭哥)
.特別收錄 .曾獲葛萊美獎製作人獎提名大師Warren Huart專訪 .混音人必備Frequency Chart頻率與樂器對應表海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游士昕Ted Yu
臺灣臺中市出生,作曲家、聲音工程師、音效設計師。畢業於英國肯特大學音樂科技研究所藝術碩士與School of Sound Recording(SSR)London倫敦音樂工程學院聲音與混音工程學程,並參與Avid英國總公司的Pro Tools原廠工程師訓練與培訓。期間所接觸的英國樂團錄音與混音工作,更使自己對於國內外聲音領域的未來有了更多的體悟與想法。其間從師依序為John Gallen、Jonathan Espinosa、Adam Lidbetter等。回國後,熱衷於聲音工程的教育與推廣,堅信聲音的認同需從最基礎的教育開始做起,因此自2015年3月創立了Balanced Audio Lab平衡音訊實驗室,開始分享聲音的資訊與知識,盡一切可能性的機會聽聲音說話、為聲音說話,至今短短的時間已將突破二十萬人次的高點閱率。
目錄
Recommended 推薦序Credits and thanks 致謝Introduction 引言
Part 1 聽見混音
Chapter 1 Mixing Engineering 混音工程1.1 The Processing of Mixing 流程與關卡1.2 Basis of Sound 聲學原理1.3 Targets 混音的目標1.4 Preparations 混音作業前須知1.5 Analysis 分析能力
Chapter 2 Monitoring 監聽系統2.1 Basic Monitors Setup 基礎監聽喇叭設置2.2 Spacelization 空間環境2.3 Monitors Position 監聽系統的擺放2.4 Headphone vs Monitors 耳機與喇叭
Part 2 進入混音
Chapter 3 Balance 平衡3.1 Audio Metering 音量儀表3.2 Sound Pressure Level 聲音壓力位準3.3 Sound Image 聲音圖像
Chapter 4 Equalization 均衡4.1 Equalizer (EQ) 均衡器4.2 Audio Frequency Bands 聲音頻段4.3 Equalizer Common Control 均衡器的基本控制4.4 Types of Equalizer 均衡器的種類4.5 Equalizer Strategies 均衡器的應用
Chapter 5 Dynamic 動態5.1 Dynamic Range 動態範圍5.2 Compressor 壓縮器5.3 Limiter 限幅器5.4 Expander and Noise Gate 擴展器與噪音閘門5.5 Dynamic Strategies 動態控制的應用
Part 3 深入混音
Chapter 6 Reverberation 殘響6.1 Reverb 殘響6.2 Reverb Parameters 殘響參數6.3 Types of Reverb 殘響的種類6.4 Reverb Strategies 殘響的應用
Chapter 7 Delay 延遲7.1 Delay 延遲7.2 Delay Parameters 延遲參數7.3 Delay Calculation 延遲的計算7.4 Types of Delay 延遲的種類7.5 Delay Strategies 延遲的應用
Chapter 8 Effects 效果8.1 Wet effects 溼式效果8.2 Dry Effects 乾式效果
Chapter 9 Automation 自動化控制9.1 Automation 自動化控制9.2 Automation Setting 自動化控制參數9.3 Types of Automation 自動化控制的種類9.4 Automation Strategies 自動化控制的應用
Chapter 10 Mixing Techniques 混音技巧10.1 Using Inserts, Send/Return and AudioSuite 效果器的使用方式與差異10.2 EQ Before Compressor or Compressor Before EQ? 均衡器與壓縮器的順序與搭配10.3 Using Delay and Reverb 延遲與殘響器的應用與關聯10.4 Listening in Mono 單聲道聆聽10.5 Make the Sound Wider 讓聲音聽起來更立體10.6 The Art of Mixing 混音的藝術
Part 4 混音結束
Chapter 11 Finishing the Mix 混音結束11.1 Prepare for Mastering 母帶後期製作前置作業11.2 Mastering 母帶後期製作
Part 5 混音藝術
Chapter 12 Loudness War 音量戰爭12.1 The Background of Loudness War 何謂音量戰爭12.2 The Speculation of Loudness War 音量戰爭的影響12.3 The End of Loudness War 結束音量戰爭收回 序
.Recommended推薦序
從事廣播工作二十多年,聲音一直是我生活中最親密也最敏銳的靈魂伴侶。
記錄聲音,尋找完美的音色,無論是環境、人聲、音樂上的需要,或是為了音效、混音、聲音編輯等工作,從一個三維的世界去熟悉這抽象的符徵,乃至到了gravitational wave的聲音終於在2016年初來到,這一路來有太多探索,時而進入未知之境卻興奮溢於言表、時而走向下一個寬厚領域而感到茫然思索。
直到這本書的問世。
每個世代都有新場域隨著新知識伴隨而至,隨之開啟我們一度困惑的腦際、擁抱它們並迎接下一個更大的可能到來。知識與資訊視覺化處理的進展漸漸軟化過去艱深的文字,使一般人得以更加簡潔直白地瞭解更多聲音的學問,這本書有好奇者可以一窺究竟的功夫,有初學者可以漸進上手的專業,更有入門者可以廣博發散的內涵。
所有聲音工作者都應該感到開心有這樣一本著作,證明聲音的重量不但可積累,而且更能讓人敬重。
袁永興2016年2月16日
.Introduction引言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聲音相處的機會,絕對不亞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次數,無論是便利商店的廣播、騎樓店家的音樂、電玩電影的配樂、電視節目的流行音樂等族繁不及備載。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幾乎都有聲音滲透在裡面。聲音沒有形狀,但它有著紮實且極具影響的感染力,並以溫和的姿態侵略著我們存在的世界。
What you hear is what you get
在現實中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們,常會隨時檢查傳送出去的訊息對方是否回應,但卻極少人會真的在意耳朵所聆聽的內容本質以及它的產生過程。音樂中蘊藏的,不僅是歌詞與旋律,當深入去感受,你所聆聽的是聲音工程師耗盡心血重新詮釋的聲音圖像、是整個音樂工作團隊費時耗日完成的美妙作品、更是整個時代孕育出來的藝術結晶。舉例而言,人們會關心美食製成的過程與品質,卻極少人瞭解整個音樂創作的流程細節,舉凡詞曲創作、Demo製作、樂器錄音、人聲錄音、Rough mix、混音工作、母帶與後期製作、壓片。然而,在整個聲音工程中,有個階段著實影響音樂作品的表情與呈現,它可以說是整個聲音工程的關鍵-混音工程。
聆聽混音就好比在觀看時代的演進。70年代美國濃濃復古味的搖滾樂混音與現今社會流行的韓式電子舞曲混音,是由完全不同的處理過程與方式來呈現,再者,同樣一首曲子,不同的聲音工程師處理出來的音樂絕對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動人的音樂之所以能夠代代流傳,除了詞與曲本身的韻味之外,混音工程絕對是整首曲子最大的推手。
為何我最愛的家鄉,聲音工程的資訊取得卻是如此封閉與受限?
隨著產業型態的轉型,數位影音科系在大專院校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新興科系所面對的難題,不僅是學界與業界的銜接、傳統教育型態該如何做出突破與妥協,還有專業技術系統化的整理與概念的傳承,都是重要且急需的。
這並不是一本看完就會變成混音大師的書,但裡面有很多基礎與聲音的知識,絕對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我由衷希望這不只是臺灣第一本混音工程與聲音製作的書,而是可以讓更多音樂人充滿熱情與熱血,更願意投入聲音的領域,也可以讓更多影音工作者能夠更瞭解聲音,更加尊重聲音。
游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