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掌握編輯知識的精髓,就能萃取知識、活用知識。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知識的編輯學:日本編輯教父松岡正剛教你如何創發新事物
知の編集工学
作者: 松岡正剛(Seigo MATSUOKA)
新功能介紹
譯者: 許郁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3/07/1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50元
ISBN:9786267195352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規格:平裝 / 296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
適讀年齡:15歲~99歲
本書分類:人文社科> 閱讀/出版/圖書館學> 編輯/出版/書評
內容簡介
編輯於遊戲而生
編輯隨對話而生
編輯因缺陷而生
編輯是比對、是聯想、是冒險。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
大部分的人在聽到「編輯」一詞時,想到的是文字工作或職銜。
不過,在日本從事編輯工作、培育編輯後進超過半世紀的松岡正剛認為,編輯知識的技巧不只在書籍、報章雜誌、電視、網路中應用,就連小說、漫畫、影集,甚至企畫書、業務報告、專案計畫,也都看得到這些技巧。
松岡將編輯定義為「解讀目標資訊的結構,再以嶄新的設計傳遞這些資訊的作業」,編輯在五花八門的現象之中運作,在我們大腦之中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屬於編輯的範疇,就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上也是一種編輯。
為了讓一般人也能善用編輯這門技術,松岡將他的方法和思考,歸納在本書中,試著從各個面向討論「編輯是蘊藏於人類活動之中,最基本的資訊技術」。
松岡正剛認為,資訊有三種動向,分別是:「資訊如同生物活著」、「資訊無法離群索居」和「資訊已窮途末路」。
「資訊如同生物活著」的意思是生命的本質本就是遺傳基因這類資訊的編輯,人類也是在這個資訊編輯架構之下活動。
「資訊無法離群索居」是指資訊持續和其他的資訊聚散離合,資訊之間有所謂的「緣分」。
「資訊已窮途末路」則是資訊是正在尋找去處的「流浪兒童」,等待適當的帶領。若以一句話形容這三個動向,那就是資訊會互相建立關係,找出這種關係線的作業就是編輯,也就是說,編輯就是「發現關係」。
由於我們很難知道編輯正如何進行,因此,松岡寫成這本書,告訴我們該如何得知「在自己身上出現的編輯狀態」,並且引領我們有哪些系統或工具有助於編輯。
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一本書,告訴我們探索「思考技術」或「呈現技術」的方法,只要每天持續琢磨自己的編輯世界觀,就能掌握編輯知識的技巧,培養萃取知識、活用知識的能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松岡正剛(Seigo MATSUOKA)
日本編輯教父,以「編輯工學」(編輯知識和情報的思考與技術)呈現日本文化、經濟文化、設計、文字文化、生命科學等多面向的研究成果。
1944年生於日本京都市,早稻田大學法文系畢業。編輯工學研究所所長、ISIS編輯學校校長,曾任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帝塚山學院大學教授。1971年創辦《遊》雜誌,2000年成立書籍導讀網站「千夜千冊」。著有《知識的編輯學》、《千夜千冊》、《日本文化的核心》等。
作者網站:
編輯工學研究所https://www.eel.co.jp/
ISIS編輯學校https://es.isis.ne.jp/
千夜千冊https://1000ya.isis.ne.jp/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知識的編輯學》、《經濟學教我的思考武器》、《圖解 長新冠康復指南》、《內省的技術(新版)》、《刪到只剩二十字》、《解決問題》、《向編輯學思考》(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等書。
目錄
【推薦序】閱讀經典之前,請先詳閱使用說明書 文/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推薦序】編輯,就是萃取知識、找出價值的過程 文/林聖修|啟明出版發行人
第一部分 編輯的入口
第一章 遊戲的愉悅
1 編輯充斥於每個角落
2 在聯想遊戲之中
3 資訊總是彼此串連
第二章 大腦這種編輯裝置
1 何謂想法
2 分節的資訊
3 記憶與播放的軟體
第三章 資訊社會與編輯技術
1 從很久以前就是多媒體
2 讓經濟與文化交疊
3 歷史之中的編輯素養
第二部分 編輯的出口
第四章 編輯的冒險
1 從符號到意義
2 編輯工學的夢想
3 編輯技術母體
第五章 編輯複雜的時代
1 世界模型正在損耗
2 故事的祕密
3 發現編輯現實感
第六章 方法的未來
1 電子之中的編輯
2 編輯的創發性
3 邁向緣廊的編輯
結語
收回
序
【推薦序】閱讀經典之前,請先詳閱使用說明書
文/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出版《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時,我的前言標題寫著「歡迎來到全民編輯時代」——彼時2015年,我們已經活在社群媒體之中,用濾鏡編輯自己的臉,用文字編輯自己的形象,試圖用每一則貼文訴說自己的故事。
從那之後而來的幾年,生活大小需求幾乎可以在一台手機上解決,而就在我們習慣了這樣的便利,面對所有創新服務幾乎都能無痛接軌、甚至以為科技已經帶我們前往幸福之高峰時,2023年,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一連串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科技展演,學者以AI整篇論文的重點,AI孫燕姿開始翻唱他人的歌曲,任何一張迷因或唱片封面也能透過AI撰寫而有所延伸,帶來更多的故事,甚至連想要道歉也能夠透過AI寫出一封文字通順的悔過書……
活在此時此刻的我們,的確看見了a bigger picture。
上述提出的AI功能,僅是最基本款的,還有更多運用方式等待普及。但光是這些生活之中得以使用的功能,其實也都是「編輯」。如果二零一五年,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編輯時代,最需要的是思辨能力,去辨識那些經過編輯過的世界。那麼,活在一個連影像都能夠自然再製,所謂有圖有真相、眼見為憑等規則都被打破的年代,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還有更多人開始擔憂,我們會不會被AI取代呢?
答案仍得回到「編輯」——《知識的編輯學》作者松岡正剛在書中細密說明,人類天生擁有編輯能力,透過編輯語言、行為、科技等,潛移默化地推動文明的進步。敏銳的讀者或許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理解此刻的重點,並非恐懼,而是身為人類的我們,要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的工具,來編輯生活、促進文明。
松岡正剛是誰?松岡正剛在日本成立「編輯工學研究所」,被公認是日本編輯教父,針對文明之進展,他說:「人類的歷史是於硬體技術與軟體技術並行的情況下開始發展……硬體的資訊化應該與軟體的編輯化齊頭並進……硬體的資訊化(資訊技術)與軟體的編輯化(文化技術)還是非融合不可。我認為,合併之後的兩者可稱為『資訊文化技術』。」
硬體資訊化得以促進傳播流通,而軟體的編輯化,則是人類透過編輯,讓內容得以嵌入硬體(或是載體)的規格,加快流通、攪動原本的文明系統,在不失衡的狀態之下,達到物質與精神的進步。然而,他撰寫這句話之後,同時也憂慮了電腦的發展,「因為今時今日的資訊技術是由未經整合的媒體技術拼湊而成。文字資訊是由文字處理技術產生,視覺資訊是由視訊技術與動畫技術製作,語音資訊是由錄音技術與語音合成技術製作,而計算的部分則是由眾所皆知的電腦負責。硬是要以這些技術湊成電子政府或是智慧家庭實在是很奇怪的事。」
如果我們以當代眼光來判讀上述的段落,或許會認定這一位作者與當代科技生活格格不入,畢竟他所憂慮的事情似乎怪怪的,畢竟對經歷過疫情的我們,對各種科技與政令的結合,以及從中獲得的便利與安全感,可是毫不陌生呢。
但你知道嗎?你手上的這一本書,寫於二十年前,可說是日本談論編輯這門學問時,無法迴避的經典作品唷。
當時的松岡正剛的確一語中的,點出該時空背景下,硬體與軟體撕裂的狀態:「網路上的網頁或是會議室都還只是一堆文字,也還看不見比過去任何時代更加濃密的雙向溝通,以及從這類溝通產生的『文化特徵』。我認為這是因為文字溝通的歷史定位被輕忽的原因。」以現在的白話文來詮釋,或許類似「有了Power Point好開心,於是把一整頁講稿全部塞進去單一投影片裡面」那種感覺。
經典的意義在於,能夠持續地與當代對話,在我閱讀《知識的編輯學》時,每次讀到作者提出警訊,若是已經改善,我就會鬆一口氣,「幸好時代真的進步了!」但我仍然常在他的論述之中,讀見當代文明許多缺失與危險之處,例如「流竄於網路的各種資訊也有可能是資訊沙林毒氣」,然後我放下書稿,想想每天手機到底要收到多少假新聞、一頁式詐騙網頁,而覺得好絕望啊。
但對於積極與學界、產業界對話,甚至會自己拆解蘋果電腦,想要搞懂電腦語言與溝通系統的松岡正剛而言,世界還是充滿光明。他比我們樂觀得多,依舊鼓勵思考,鼓勵創造,也在追求學問的過程當中追問自己,什麼是編輯之道。
身為一個出版人,或許算是有訓練的讀者了,但我仍然得說《知識的編輯學》的閱讀過程並不容易,閱讀過程中,我一直想起大學時代某些非常扎實的通識課:一方面讚嘆老師如何讓我看見世界的暗面,卻又巴不得想逃跑,畢竟身為學生(讀者)的我,所面對的可是一個龐大且極具深度的知識系統啊。
但你我都清楚,所謂快樂學習都是騙人的。真正想要學東西,尤其是好東西,可從來都不輕鬆啊。
無論如何,歡迎你翻閱這本書,建議你從結語開始閱讀,讀完了再從頭開始,難度會降低許多,甚至可以跳著先讀第三到第五章,先對作者的工作與生活有所理解,再慢慢認識這位編輯大師。
我相信,隨著書頁前進,你將看見一位編輯除了鑽研自身專業,甚至化身為學者去研究、歸納,把編輯這項專業化成一個體系——這種不惜一切追求知識的燙熱之情,絕對也能傳遞到你的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