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经济竟是这么简单有趣!
吴惠林
感谢天下文化出版社让我先睹这本书稿,真的是「先睹为快」,读毕不禁脱口而出:「叹为观止!」
一开始读本书的〈序言〉时,脑中就浮现出一部影片的某一画面。那是由曾获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金像奖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及埃玛.汤普逊两大巨星主演的《长日将尽》电影。片中有如下场景:忠心的管家被主人的政界菁英朋友问道:「英国偿还美国债务,这与对美贸易衰退有无关连?」管家答说:「这,我答不上来。」接着又被问:「欧洲货币问题,可否靠法、苏限武协议解决?」管家回答:「这,我也答不上来。」于是这几位发问的菁英就下结论说:「这样还谈什么民主是服从多数?」因为广大庶民显然对国家大事是有很深鸿沟的。
经济事务为何如此复杂难懂?
看了这一场景,你的感觉是什么?是感同身受觉得自己的渺小、无知,赶紧发奋图强,追求知识以赶上时代?或者佩服专家们的经济学问渊博,心悦诚服地依赖他们,信赖专家帮我们解决这等「国家大事」?或者更加察觉所谓的「经济事务」确是千头万绪,专业化极深,应交给专家权威人士处理?对我来说,脑中则出现这些疑问:经济事务为何成为国家大事?经济事务何以发展成为如此复杂,非得具有专门知识者才可能理解?
这两段对话里,外债、贸易衰退、货币问题等等都是当今所谓的「总体经济」课题,也是各大媒体天天出现的经济新闻。一提到总体经济就逃脱不了各式各样的「政策」,而政策的拟订往往属于政客和专家事务。顺手拈来,日本1990年代末期一再推出的「振兴经济景气方案」,我国千禧年前夕喧腾不已的「扩大内需方案」都是最明显的例子,而世界各国一旦出现经济景气过热或衰退,也一概将希望寄托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期盼政府祭出各种药方来化解难题。尽管诸如此类的方案在近几年已有黔驴技穷、治丝益棼的窘状,但2008年金融大海啸引发全球大萧条,纾困、「印钞救市」、QE2(二次量化宽松)仍旧纷纷出炉,政府还是祭出经济政策,特别是印钞票、低利率、大举债。为什么政府会跃上总体经济舞台当主导者?这非得由总体经济学为何会成为「显学」谈起不可。
大体而言,经济学始自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本来没有个体、总体的区分,所分析的是如何增进人民的福祉,强调的是人际间分工、协作、市场和价格机能,至于政府的角色则在促进分工的顺利进行,根本无所谓「主导」经济事务,而经济事务其实是每一个人的事。事情的转变得追溯到1930年代那一场令世人永难忘怀的「经济大恐慌」,在该事件下市场机能受到严重的诬蔑,看穿「人类短视特性」的凯因斯(J.M. Keynes, 1883-1946)趁势提供操纵经济体系各种奇妙工具给政府,以「创造有效需求」美名取得施行政策的合理性。此后政客与经济学家就密切合作、共同「精微细致调节」(fine tuning)经济体系的运作,藉由促进「经济成长率」和增进就业这些神圣使命,堂而皇之地尽情挥洒。
凯因斯理论太迷人、难破解
凯因斯理论指出,实际社会供需失衡,尤其经济萧条时,价格极低且僵固,无法灵活调节,庞大的「超额供给」无法经由价格下跌来产生需求而消除,非得由政府来创造「有效需求」才可消化掉。这套理论经由完美的图形和数学演算,让「教」和「学」都方便、明了,再因美国罗斯福的「新政」被认为就是凯因斯理论的应用且有效,成功让大萧条消失。如此一来,以凯因斯理论为核心的总体经济学乃成为显学,并且征服全世界,迄今不衰。
其实,凯因斯理论刚萌芽时,就有海耶克(F. A. Hayek,1899~1992)领衔的奥地利(或奥国)学派提出异议,而对于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海耶克也早在1927年就预测到,因为他正确诊断出「超额供给」的源头,那就是:「超额供给或大量失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和其他各种生产因素在各业、各厂,以及各地之间的分配对其产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间不能协调所致,之所以如此乃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受到扭曲,扭曲的源头就是政府使用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因而创造出『人造』需求(包括产品和生产因素需求),使生产者和劳动者都做了『错误预期』,终使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及实际使用的生产因素都过量。」此时政府决策者非但不及时停止这种虚假的扩张需求政策,反而更增强该扩张政策的应用。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宝贵的生产资源流向低生产力之处,而且累积了大量的超额供给,一旦扩张政策停止,泡沫破灭之后就出现大衰退。
有人会问:怎么不继续扩张信用,让虚假需求持续?答案是扩张量愈大、期间愈长、泡沫将愈大,祸害也将愈大。至于对政府独占货币发行的弊端和通货膨胀的祸害、储蓄的重要,以及「是供给创造需求,而非需求创造供给」等等导正经济理论的声音也时有所闻,而凯因斯政策纵使短期有效,长期将有后遗症出现,也早有警示。可是海耶克被凯因斯打败,奥地利学派在经济思想史中几乎没地位,而通货紧缩被认为比通货膨胀更可怕,货币被误导、滥用,于是今日世界的天灾人祸、二次衰退、二次风暴等等没完没了。
返还经济学本质
这些正确的说法为何无法入人心?简单却无形的理念难言、难懂应是主因,虽然也有一些通俗的著作面世,还是难以言明,或许这本《为什么经济会搞砸?》会有不一样的功效。它以说故事的方式、配以浅显的漫画,循序渐进描绘真实的经济人生,明白点出凯因斯理论的出现正是败坏关键,而且认为当前情势、特别是美国危险至极,但如果能悬崖勒马、勇敢地改弦更张,还是有救。妙方何在?请看书中的〈结论〉。本书看似寓言,却非天马行空,而且说服力极强。它不只一般人看得懂、应该看,最好还能当作中小学教科书,下一代才免于持续被教坏,不婚不育的「绝后」毁灭景象也不至于出现!
推荐序
经济学的伊索寓言
梁国源
对于经济学的入门者或不大了解经济如何运作的人而言,《为什么经济会搞砸?》是一本好书。不同于一般经济学教科书利用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与几何图形,本书透过诙谐的文字及有趣的插图,清晰地描绘人们如何从早期的传统社会演变到如今的现代经济。对于那些受过经济学良好训练的学生、学者或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亦值得一读。因为近代的经济学教育太过强调数理模型,让专业人士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里,常迷失在数理模型的丛林中,对于经济如何运作总摸不清方向。也因为如此,当这些号称经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在进行分析时,往往会诉诸他们所熟知的教条及方程式,而依据这些分析所做出来的政策或决策却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什么经济会搞砸?》是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高阶主管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及安德鲁.希夫(Andrew Schiff)两兄弟合着。两兄弟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厄文.希夫(Irwin Schiff)在开车出游时,总是利用塞车的空档,用有趣的故事向他们解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荒岛中三个男人徒手抓鱼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两兄弟清楚了解到现代经济的由来及运作方式。
本书的英文原书名是「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经济是如何兴盛、又是如何崩解)。书名相当贴切,读者可以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正确了解经济成长的原因;也能简单明了,为什么过去五十年来美国经济会从世界的霸权逐渐走向衰败。作者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在于其相当简单、清楚且明确的论述。
本书采用寓言的方式撰写,一开头沿用两位作者年幼时、父亲所提过的「鱼的故事」当作故事的架构。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主人翁:艾伯、贝克和查理,他们住在一座孤岛上,透过他们及其后代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现代经济的起源,以及驱动经济成长的因素,而随着经济益趋发展,社会事务更形复杂;读者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看似日益茁壮的现代经济会逐渐走向衰败。虽然这不是一本经济历史的专论,但有趣的是,书中的故事及情节的发展与当代经济发展不谋而合。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人名也暗喻当代的政经人物。例如:以美理想国议长巴斯(Jim W. Bass)暗喻前任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邦哥鼓国领导人狄邦哥(Chuck DeBongo)暗喻委内瑞拉总统查维兹(Hugo Rafael Chavez Frias);著名经济学家柏南可(Brent Barnacle)暗喻现任联准会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鱼会计部长普兰克顿(Hank Plankton)暗喻前任美国财政部长包森(Hank Paulson)等。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读者很容易从内心产生共鸣,并发出会心一笑。
阅读完本书之后,读者就像是再度学习总体经济学概论,也更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经济事务。事实上,希夫两兄弟撰写本书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让没有经过严格经济学训练的普罗大众,也能清楚了解经济运作的方式。我相信他们的确办到了。
另外,阅读本书会有如此丰富的收获,有相当程度是透过刘复苓小姐对原著作了信、达、雅的翻译,不但忠实传达原文版的意思,且在她流畅的文笔下,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觉吃力。
随着国际经济活动更趋复杂,全球经济将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当中,未来不免要面临更大的经济波动,而金融海啸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波动势必会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及财富。面对未来,无论是否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才有能力在经济扰动中逢凶化吉。
我很乐意向各界推荐这本书,并深感荣幸能为中文版作序。附带说明的是,这是一本轻松的经济学小品,并非严谨的经济学专论。因此作者在书中很有技巧地规避几个近代经济学界广泛讨论的观念,例如信息不对称、市场僵固性,以及动物本能。也因如此,书中的故事会较偏向小政府及自由经济的观念,并大肆抨击凯因斯学派的重要精神。这将是各位书架中的一本好书。
作者的话
在这本美国经济史的寓言小说当中,读者会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人物和事件。不过,要用故事来呈现如此复杂的内容,非得尽量简略不可,所以,我们将许多细节综合处理。
书中人物除了具有历史地位之外,也代表广泛的概念。例如,班.柏南可显然是指联准会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但柏南可在故事中的行为不光暗指柏南克一人。他代表了所有极度推崇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
在现实中,早在小罗斯福总统上任二十年前,就已经有联邦储备券(Federal Reserve Notes)的存在。不过,既然他如此偏好支出,我们决定让他成为这项创举的发明人。虽然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在房地美公司(Fannie Mae)成立时还是个孩子,但他后来大力支持该机构,因此在我们的故事中成为公司创始人。另外,尽管现实中找不到与书中的外国小岛类似的国家,但它们其实代表了所有国家。
诸如此类不按历史年代与人物的铺陈,还请读者见谅。
序言
彼得.希夫、安德鲁.希夫
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在各领域皆创造出诸多卓越的科学进展、造福人类……只有一个领域例外。
精通数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家,成功把宇宙飞船发射到几亿公里外的高空,并降落在土星的卫星表面。可是,在「沉闷」的经济学领域里专研的学者们却望尘莫及。
如果美国太空总署工程师的预测能力和我们的顶尖经济学家不相上下,那么,伽利略号(Cassini)任务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不仅卫星会错过木星轨道,整台火箭还可能一升空就转向,直接穿入地面,在地心附近爆炸。
公元2007年,当时全球正要陷入三十年来最大的经济灾难,却没有几位经济学家料想得到,平静的表面下已波涛汹涌。如今,混局已经持续三年,经济学家纷纷祭出让民众咋舌的可笑方案。他们说,我们得深掘债务才能解决债务问题;我们必须大举支出才能创造繁荣。这些人之所以一开始视局不清,现在又想出这些反常的解决方案,都是因为不了解经济这门科学究竟如何运作。
这种脱轨演出,源自于普遍为大众接受的凯因斯理论。这位活跃于二十世纪初期、聪明过人的英国学者对于经济成长提出一些非常愚笨的观念。基本上,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成功变出了一个极端巧妙的戏法:他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无比。
在凯因斯那个时代,物理学家开始搞懂量子力学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想象一个宇宙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所支配:一个支配极微小的粒子,像是质子和电子等;另一个则支配其他事物。也许是凯因斯觉得枯燥的经济学也需要来一剂强心针,于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世界观:在这世界上,有一组经济定律专门主宰微观层次(关系着个人和家庭领域),另一组经济定律则主宰宏观层次(关系着国家和政府)。
凯因斯提出该论述时,全球经济史上最蓬勃发展的阶段即将迈入尾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在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上都出现前所未见的成长,而带动这波繁荣景气的,是实行自由资本主义、着重个体权力、提倡有限政府的美国。
可是,利伯维尔场资本主义中固有的分权概念却威胁着多数国家严谨的权力架构。此外,资本主义的扩张明显拉大贫富差距,一些社会学家和先进分子因而开始寻找比利伯维尔场资本主义更适合的做法。其中,凯因斯致力把现代科学带入这个似乎不公平的市场,却在不经意中,为那些相信经济活动应该由高层计划的中央政府和社会乌托邦主义分子提供了借口。
他的中心理念是,当时局不佳时,政府应该出面,透过提高货币供给和扩大预算赤字来抚平利伯维尔场的波动。
奥地利学派与凯因斯学派
公元1920到1930年代,凯因斯信徒(也就是凯因斯学派)窜起,对上了追随包括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等经济学家的「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力主经济衰退有其必要,能够弥补崩盘前夕繁荣鼎盛时做出的不智之举。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祭出低利率来「刺激」经济的做法,从一开始就让企业接收到错误的繁荣假象。
因此,凯因斯学派设法减缓经济崩溃,奥地利学派则亟思预防人造繁荣的出现。
接着,全球经济一蹶不振,凯因斯握有关键优势。
凯因斯学说提供无痛解决方案的希望,立刻受到政客的欢迎。凯因斯主张,政府要在不加税、服务不打折的情况下,承诺提高就业、促进经济成长。这样的政策就像是在不节食、不运动的情况下,就想达到减肥的神奇效果。这类希望虽然不理性,却能安抚人心,绝对是政客拉票最有吸引力的诉求。
凯因斯学说允许政府可以随时启动印钞机,假装自己拥有提高全国生活水平的力量。
相较奥地利学派,凯因斯信徒因为亲政府,所以更容易入主高位。孕育财政部长的大学将得到更高的学术声望。因此,经济部门当然会比较青睐那些具有相同理念的教授。奥地利学派于是逐渐式微。
同样的,大型金融机构(另一个经济学家聚集的地方)也偏好凯因斯主义。在凯因斯倡议的扩张货币和宽松信用环境之下,大银行和投资公司能赚更多钱。有了政府政策应该支持投资的信念,金融机构要怯懦的投资人掏钱出来,就像探囊取物一样简单。因此,这些机构比较喜欢雇用持这类世界观的经济学家。
和沉闷保守的对手相较之下,凯因斯学说拥有太多亮丽的优势。没多久,相互吹捧的权力人士便成为众所公认的顶尖经济学家,也是凯因斯学说最死忠的支持者。
这些分析家坚信,凯因斯学说终结了经济大萧条。许多人主张,如果当初不是因为政府祭出刺激方案(包括掀起二次世界大战以满足扩张需求),我们永远不会从经济深渊中复原。这样的分析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大萧条是近代史上最长久、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国政府也首度全面利用凯因斯学说工具来因应。这些人为干预究竟是大萧条的起因还是特效药,关于这个问题,却没有一位认真的「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讨论。
凯因斯学派在经济部、财政部和投资银行稳操大权的局面,就如同大家习惯依赖占星家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速度、而不是天文学家。(没错,伽利略号后来撞上了行星,但这起意外事件还是可能创造出无限契机!)
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令人又气又好笑,因为不管这些经济学家有多少次搞砸了任务、不管火箭有多少次在发射台上爆炸,从来都没有人质疑他们的论述依据。
老百姓发现这些经济学家不知所云,但多半认为他们之所以没概念,是因为经济领域本身太过广大、深奥、违反逻辑,即使是最优秀、博学的头脑也难加以预测。
可是,假如我告诉你,凯因斯提出的经济双元性根本不存在呢?假如经济学根本要简单得多?假如适用于甲的、也适用于乙呢?假如「支出创造繁荣」的做法,不管对于家庭或国家都没有用呢?
我曾准确预测2008年的经济崩盘,凡是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认为这是因为我博学多闻。我可以向你保证,那些和资产泡沫共处一室长达一个月、却视而不见的经济学家,我并不比他们聪明到哪里去。我完全是凭着我对基础经济原理拥有扎实、根本的理解。
深谙经济原理的缘由
我之所以拥有这项优势,是因为我父亲在我小时候透过故事、寓言和思想实验,传授给我一套基本工具,让我在经济领域披荆斩棘。其中的一篇故事,成了本书的基础。
厄文.希夫(Irwin Schiff)在金融界颇有名气,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发起全国抗议联邦所得税运动。三十五年多来,他致力对抗国税局的税制,强调征收所得税违反了美国宪法的三大赋税条款、第十六修正案,以及赋税法本身。他写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并且公开在法庭上挑战联邦政府。这些举动让他付出惨重代价─目前,82岁高龄的他依旧被囚禁在联邦监狱。
不过,在厄文大肆打击税制之前,就已经是个出色的经济学家。
他于公元1928年出生在康乃狄克州的纽海芬市(New Haven),排行第八,是中下阶级的移民家庭。他的父亲隶属工会,全家热心支持罗斯福总统的「新政」(New Deal)。他于1946年进入康乃狄克大学研读经济学,当时,不论从他的家庭背景或个性来看,绝对没有人相信他日后会如此激烈地抗拒优势教条,转而支持过气的奥地利派……但他却这么做了。
厄文素来拥有原创思考力,再加上对自己过度的自信,或许才导致他意识到学校所学并未完全符合现实。于是,厄文在经济理论上努力深耕,广读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和韦弗(Henry Grady Weaver)等古典自由派书籍。他的转变非常缓慢(花了一整个五○年代才完成),但他最后成为健全货币、有限政府、低税率和个人责任最热血的倡议者。1964年,厄文倾力支持高华德(Barry Goldwater)竞选总统。
在公元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货币会议」(Bretton Woods Monetary Conference)上,美国说服全球弃黄金,改采美元本位制。自从美国订出一盎司黄金换得35美元的官价后,已持有全世界80%的黄金,而各国普遍同意这样的安排。
然而,联准会那些凯因斯学派的货币管理者一手造成了长达40年的通货膨胀,黄金固定价格严重低估。这样的差池造成所谓的黄金外流,法国率先在 1965年采取行动,其他国家接着跟进,竞相把手中的美国联邦储蓄券换成黄金,外国政府得以用1932年的旧价格买进黄金,联准会储备金大量失血。
1968年,约翰逊总统(Lyndon Johnson)的经济幕僚指出,黄金外流的成因不是低价的吸引力,而是外国政府害怕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足以同时应付国内外的联储券赎回需求。为消弭这方面的恐惧,白宫货币专家建议总统取消国内货币25%的黄金准备,以便提供国外的美元持有者兑换。照理来说,这项额外保护可以缓和外国政府的疑虑、进而阻止美国的黄金外流。当时在康州纽海芬市开业的年轻厄文认为,这样的推论简直荒谬至极。
厄文写了一封信给当时在「黄金问题委员会」担任委员的德州议员约翰.陶尔(John Tower),向他说明美国目前面临两项抉择:将一般物价水平压低,以符合1932年的黄金价格;或是拉高黄金价格,以符合1968年的物价水平。换言之,美国如果想调整40年来凯因斯学说造成的通膨,若不压低物价,就得让美元贬值。
尽管厄文认为通货紧缩是最直接有用的做法,因为这能让美元恢复购买力,但他知道经济学家们普遍将价格下跌误认为灾难,而且政府本能地偏好通货膨胀(本书会探究这个议题)。在这些偏见之下,他建议政府至少要承认之前黄金价格过低,并且正式让美元对黄金贬值;他认为黄金正当的价位应该是一盎司105美元。
他同时还担心第三种更危险、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政府什么也不做(这正是后来发生的情况)。如此一来,选择便只限于面对现实,或者把问题留给下一代。结果,他们拖延不管,而我们就是下一代。
陶尔对于厄文的论述逻辑印象非常深刻,于是邀请他来为整个委员会发表演说。在听证会上,所有来自联准会、财政部和国会官大权大的货币专家全都证实,取消黄金本位的做法能够让美元变得更强势、让黄金价格下跌,迎接另一个繁荣时代的来临。
厄文在演说中指出,取消美国货币的金本位制将导致金价飙涨。而更重要的是,他警告,一国货币若没有任何内在价值,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负债也将到达无法承担的地步。这项少数意见完全被忽略,金本位制还是给移除了。
结果,事情的发展和经济学家的预测完全背道而驰,即使黄金储备量增加,也无法阻止外流。最后,尼克松总统(Richard Nixon)在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彻底砍断美元和黄金的最后一丝联系。此时,全球经济体制变成完全立基在毫无价值的货币上面。接下来的十年,美国历经史上最惨重的通货膨胀,黄金价格也飙涨至每盎司800美元。
公元1972年,厄文开始动笔抨击凯因斯经济学,指责它捣毁了美国的经济根基。他的著作《The Biggest Con: How the Government Is Fleecing You》引起轰动,并且大卖。书中记载许多趣闻轶事,其中有一篇是关于荒岛上三个男人徒手抓鱼的故事。
创造「鱼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厄文在全家开车出游时、为了打发时间而创造出来的。厄文会趁塞车空档,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来娱乐他的两个儿子(儿子们都认为这是最完美的午后时光)。他总是利用有趣的故事加以说明,而这篇故事后来正式定名为「鱼的故事」(The Fish Story)。
这段寓言成为《The Biggest Con》其中一个章节的主轴,并且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八年后,厄文决定把这篇故事发展成一本图画书。于是《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于1979年出版,成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作。
三十年后,我眼看着美国经济在悬崖上摇摇欲坠,眼见美国政府再度重蹈覆辙,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我们兄弟二人认为,现在是为新世代重新改写「鱼的故事」的理想时机。
的确,目前我们急需厘清经济观念,而「鱼的故事」是我们所知道最棒的工具,能让读者更了解驱动经济成长的原理。
这个版本要比厄文在三十年前撰写的规模更加宏远。我们的故事范围更广大,和历史的结合程度更深切。事实上,最贴切的说法是,本故事是原著的增订版。
我们希望本书所吸引的族群,是那些每回听到经济学家念经似地说着与现实毫无关联的理论时、就会惊呆不知所措的人。凯因斯学说主张政府可以大肆支出、不用考虑后果,以为无价值的货币是有效的经济润滑剂,我们要让世人知道,这样的论点错既误又危险。
坏消息是,当你摘下所有经济学家都忘记拿掉的粉红色镜片后,你就会清楚看到我们的国家正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我们非但没有改善这些问题,还让它们变得更糟糕。好消息是,如果我们清清脑袋,至少还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虽然事态严重,但越是在危急时刻,我们越需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说明
——厄文也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经济会搞砸?: 看漫画学懂市场发展、景气循环和金融危机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