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美學──幽玄。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
大西克礼美学コレクション. 1(幽玄・あはれ・さび)
作者: 大西克禮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大西克礼
譯者: 王向遠
出版社:不二家
出版日期:2018/10/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80元
ISBN:9789869633598
叢書系列:Art
規格:精裝 / 160頁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藝術總論> 藝術理論
內容簡介
美如真理,在隱蔽下無限延展
幽玄[ゆうげん]
影響日本當代設計者的陰翳美學
■若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認真凝視眼前名為「影」的苦難現實。──安藤忠雄
■幽玄是人類得到光明後遺失的美的領域。──深澤直人
時間進入中世,在日本歌人的領略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揉合出一種獨特的美學──幽玄。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
美從捕捉當下的物哀,走入不生不滅的幽玄。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發展出豐富的美學意涵,隱蔽、枯寂、妖豔、寫意,最後調和成一種在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內在充實,代表意象之一是秋天氤氳的薄明山林。
引進陰影,而不是光。大和民族從陰翳中發現美,又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枯山水、日式庭園、和室、壁龕……昏暗美感的空間中進駐了永恆的閒寂,靜謐、悠遠的幽玄餘情,成為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的神秘」。
物哀之後,幽玄在有限中探求無限,再開啟了日後懾服西方的侘寂美學。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最古老的事物,都會轉變成最前衛的事物。」──杉本博司
■「現今不論是建築與城市,人類與語言,都逐漸充斥著半透明的元素,我們在其中可以感受它的新鮮和可能性,而這概念的擴張造就了我們每一天的努力,或許我們之後的大半思惟也都寄託在其中。」──原研哉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無印良品的白、三宅一生的皺摺、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杉本博司的《海景》……日本建築、攝影、產品設計的原點,啟發當代設計者的美學哲思。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西克禮 Yoshinori Ohnishi(1888-1959)
日本美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名譽教授
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畢,1930年代開始於東京帝國大學擔任美學教職,1950年退休後埋首於美學研究與翻譯。譯有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著有《〈判斷力批判〉的研究》(1932)、《現象學派的美學》(1938)、《幽玄與物哀》(1940)、《風雅論:寂的研究》(1941)、《萬葉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識論史》(1950)等,為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暨代表人物。
譯者簡介
王向遠(1962—)
著作家、翻譯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10卷)及各種單行本著作二十餘種,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計三百六十餘萬字。
目錄
【導讀】 「從神秘崇高到餘韻深遠」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蔡佩青 專文導讀
一 孕育幽玄美學的日本歌道與歌學
二 風吹白浪起──幽玄的形式與美學價值
三 餘情纏繞的歌風──中世歌學中的幽玄
四 僧人與能樂師的幽玄──正徹、心敬、世阿彌、禪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藝術的主題與藝術的形式
六 論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定義
七 幽玄如何成為日本民族的美學焦點
八 幽玄概念的美學分析
收回
序
導讀
「從神秘崇高到餘韻深遠念」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蔡佩青
如果說物哀是日本中古散文裡的一種氛圍,那麼幽玄可謂是日本中世韻文的精神。我在這裡所說的韻文,概括了和歌和能劇。能劇是戲曲,能劇大家世阿彌所謂的幽玄之美指的當然是戲曲中的舞、樂、聲的融合,甚至包含了舞台空間與演出步調等所有呈現。但能劇跟許多中國戲曲一樣,屬於說唱的藝術,並且故事內容多改編自古典文學作品,其中自然引用了許多和歌韻文。又或者我們可以說,由於世阿彌在《花鏡》中強調「幽玄風姿第一」的藝術理論太過知名,因此提到幽玄就叫人先想到能劇。
但是,大西克禮在本書中,並非闡述能劇之幽玄,而是以探究幽玄的定義為出發點,試圖釐清幽玄概念與美學價值之間的關係。他在和歌評論中尋找幽玄的身影,從和歌理論中定位幽玄的概念。
幽玄一詞源發於中國,表達的是老莊思想中幽深、玄妙的境界。而傳入日本後,被擴大解釋為美的極致,具有高度藝術性價值的一種概念。進入中世時期,日本歌道大家們用它來評論和歌時,又將其縮小為僅表達和歌情境裡的餘韻,雖然仍視幽玄為詠歌技巧的一種高明境界,但卻不一定能在所謂的藝術價值上獲得最高的評價。
當然,在日本中世諸多的和歌理論中,幽玄不只是評論和歌情境的讚詞,也是一種文風(日文稱為「風体」),因此,達到幽玄情境的和歌,也就是幽玄體的和歌,有人稱之為「高情體」,也有人稱之為「餘情體」。而無論中世歌學理論中用甚麼樣的詞彙來表現這樣的文風或情境,大西克禮如何有系統地整理並分析幽玄的美學概念,我不得不承認,它並不是那麼地好懂。
舉例來說,大西克禮在本日本美學系列的《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中提到平安末期和歌詩人西行的「心なき身にもあはれは知られけり鴫立つ沢の秋の夕暮」,說這首和歌裡所描述的「哀(あはれ)」,是心中那股對事物的感慨之情昇華到人生悲苦的境界,是物哀的美學涵義的第四階段。但是,大西克禮在此似乎故意略掉了藤原俊成對這首和歌的評價。這首和歌收錄在西行晚年時自撰的《御裳濯河歌合》中,他挑選了七十二首自己的和歌,分成左右兩方各三十六首,虛擬左方作者名為山家客人,右方作者為野徑亭主,他將這和歌的書面競賽交給當時日本歌壇的權威藤原俊成,評比左右雙方和歌的優劣。其中,這首水鳥離澤之歌列於右方,被評為「心幽玄に姿およびがたし」。也就是說,和歌的情境幽玄,和歌的樣式難以追及。
究竟,這首和歌,是物哀的一種體現,還是幽玄的境界呢?大西克禮用同一首和歌來解釋物哀與幽玄,這說明了兩者之間其實有交會之處。水鳥飛起,劃破了寂靜的秋暮,驚動了西行該已了悟的心,那是「哀」。而這一連串的畫面,我們可以想像,鏡頭從西行模糊的背影慢慢聚焦、拉近,忽地,響起水鳥拍動翅膀掀起漣漪的聲音,西行的肩膀微微地顫動一下,然後,鏡頭漸遠,停格在最開始的遠景,似乎還聽得見逐漸遠去的風聲。這三十一個文字組成的,不只是作者心情的呈現,還有視覺與聽覺從靜到動的畫面,這就是「幽玄」。
換句話說,作者內心的「哀」透過「幽玄」境界的和歌而得以呈現,哀與幽玄是內(心境)與外(情境)的關係。這麼看來,大西克禮曾將幽玄與哀編入同一本《幽玄與哀》(1939年)中的理由也顯而易見了。
回到和歌競比,俊成對左方和歌的評價是「ことばあさきに似て心ことに深し(和歌的表現不怎麼樣,不過作者的心情特別深刻)」。看起來,右方的水鳥離澤之歌應該要獲勝,但很可惜地,幽玄並沒有打贏這場內心戰。這告訴我們,幽玄是一種饒富哲學性的概念,在日本歌學中具有某種程度的藝術價值,但卻不一定是絕對的極致美。
幽玄用在能劇理論時也是如此,世阿彌說幽玄美的最佳例子是十二、三歲的少年不戴能面的那種美麗柔和的姿態。大家都知道,能面可以說是能劇中最重要的道具,如果說不戴能面才是幽玄,那麼能面的作用又在哪裡?說得俗氣一點,幽玄像是世阿彌打出的一種能劇品牌。
美學家大西克禮可不管幽玄是中世歌學理論上的流行用語,還是能劇派別中的知名品牌,他秉持一貫的作風,仔仔細細地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幽玄的涵義。被某種事物掩蔽、朦朧、靜寂、深遠、充實性、神秘性、非合理的。這些全蘊含在幽玄之中。最後,他下了一個結論,幽玄是衍生於崇高(Das Erhabene)的一種特殊的美的範疇。
在美學概念中,Erhabene這個德文單字被解釋為面對偉大的事物時所產生的敬畏之情的體現。雖然聽起來與日本中世和歌詩人偏好歌詠的「寂靜秋暮」或「凋枯蘆荻」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他要表達的是幽玄的深奧與神秘,是含括了接近超自然的神聖境界。再回到西行的水鳥離澤之歌,西行研究學家西澤美仁教授對水鳥展翅掀起漣漪之聲做了如下的解釋:「彷彿神祇降臨般的如雷巨響」(《西行:魂之旅路》角川文藝出版,2010年)。這麼看來,大西克禮將幽玄定位在崇高之美的範疇之內,的確符合日本中世和歌的幽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