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長期以來,觀眾對於布袋戲常流於看熱鬧的層次,無法窺其門道,從而發現偶戲藝術之美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認識布袋戲的第一本書:從尪仔製作到手玩尪仔說唱故事去~隨書附贈: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臺灣布袋戲劇團地圖及QR code等雙拉頁地圖、珍稀影片+精采劇目(DVD) 作者: 林明德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五南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04/28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ISBN:9789571194592 叢書系列:學習高手 規格:平裝 / 198頁 / 20k / 19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觀眾對於布袋戲常流於看熱鬧的層次,無法窺其門道,從而發現偶戲藝術之美。為了培養國民中小學、高中職學生的美育,坊間出版多種「藝術與人文」的教材,但對布袋戲的介紹,往往過於簡略,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正確認識劇種,遑論其美育的效果。古人云:「入門須正,取法乎上。」意指學習任何事務,必須追求典範,培養純正的藝術趣味。
因此,本書即以百年劇團「小西園」為經典範例,共分為四章,特色如下:
1.介紹臺灣布袋戲的歷史、重要劇團。 2.認識百年劇團小西園與「戲狀元」許王。 3.經典戲齣的賞析:〈蕭何月下追韓信〉、〈古城訓弟〉。 4.技法與步驟:介紹製作偶戲的偶頭、戲臺、頭盔、服飾、樂器……等技巧及工序。 5.附錄: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臺灣布袋戲劇團地圖及QR code等拉頁地圖。 6.隨書附贈:雙拉頁地圖、珍稀影片+精采劇目(DVD)。
本書以經典圖片、插畫,全彩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期能薪傳偶戲之美,讓更多人深入認識這舉世唯一僅有的臺灣布袋戲,領略其蘊涵的奧祕與魅力。 找回失落的臺灣意象手感──布袋戲
本書符合十二年國教「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核心素養內涵
布袋戲不僅是臺灣珍貴的偶戲文化資產,也是一種豐沛的軟實力,更是魅力無窮的表演藝術。
從野臺搭棚看戲到電視的霹靂布袋戲。它是生存於民間的文化藝術,也是上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更是臺灣民俗藝術揚名國際的標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明德
現職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7~)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經歷 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教授兼副校長。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文學、臺灣文學、民俗藝術與飲食文化。 總策畫彰化學叢書(十年六十冊)與王夢鷗先生文集。著有論文百篇與專著《阮註定是搬戲的命》(2003)等三十餘冊,並編有《臺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1994)等三十餘冊。
曾獲高雄縣文藝作家作品推薦獎(1995)、第二十屆中興文藝獎—散文獎(1997)、臺北市政府社會教育獎(1998、2003)、第四屆國家公益獎(2002)、彰化縣政府第十一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2009)、二○一二年,率領基金會獲頒臺北市政府「譽揚獎」,二○一四年,《剪紙藝師—李煥章》榮獲2013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目錄 序 舉世唯一僅有的劇種──臺灣布袋戲 學者觀點
緒論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 布袋戲重要劇團介紹 小西園與許王 布袋戲世家 英雄出少年 布袋戲狀元 小西園風華 成功的背後 經典賞析 蕭何月下追韓信 經典劇目:〈蕭何月下追韓信〉劇本(節) 古城訓弟 經典劇目:〈古城訓弟〉劇本(節) 技法與步驟 戲臺 偶頭 頭盔 服飾 樂器 實務範例 臺灣布袋戲大事紀 拉頁 1. 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 2. 臺灣布袋戲劇地圖 3. 臺灣布袋戲劇團OR code 收回 序 舉世唯一僅有的戲劇──臺灣布袋戲
二○○六年,行政院公布二十四個臺灣意象票選結果,由布袋戲奪冠,第二至第五意象依序為玉山、臺北101、臺灣美食,與櫻花鉤吻鮭。在尋找臺灣意象過程,布袋戲能夠脫穎而出,充分反應了兩百年來,它已成為斯土斯民的集體潛意識。
從世界戲劇史上看,臺灣布袋戲是稀有的劇種,涵藏多樣元素、表演獨樹一幟、完整的文化底蘊,更帶出文創的新路向,從而形塑傲世的布袋戲藝術文化,且以軟實力鋪寫文化奇蹟。因此,被大家認定為「國家意象」代表,其意義自是不凡。
布袋戲發源於中國閩南,隨移民傳到臺灣,經過長期傳承衍變,逐漸呈現深具本地特色的劇種,更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布袋戲文化。
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密切結合社會趨勢,由早期的南管、潮調布袋戲,而北管布袋戲、皇民化布袋戲、反共抗俄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到霹靂布袋戲。而布袋戲劇團分布各地,形成亮麗的布袋戲地圖,當中,以臺北「小西園」、「亦宛然」,雲林「新興閣」、「五洲園」最具代表,門派開枝散葉,風格別具。布袋戲宛如一則瑰麗的傳奇,是臺灣子民的共同記憶。
布袋戲涵攝文學、戲劇、音樂、說書、雕刻、彩繪、刺繡、製作等元素,成為一種豐饒多元的綜合藝術。
布袋戲之美,大概有幾個面向,包括:戲偶、道白(口白)、音樂與戲棚(戲台)等。戲偶角色分生、旦、淨、丑、童、雜、獸;道白為前場主演的看家本領,必須分清生、旦、淨、末、丑的口白音,能維肖維妙的聲腔表出;音樂指後場曲樂,分文、武場,配合劇情演奏;戲棚為演藝舞台,或精雕細琢的彩樓,或彩繪布景。因此,布袋戲可說是一種小而美的戲劇藝術。
布袋戲分前、後場,前場為主演,是演出的靈魂人物,全戲口白由主演負責,他必須五音分明,掌握八聲七情,熟記角色身分,唸出四聯白(定場詩),適時表達文學典故、俗話、諺語,以貼近常民生活經驗,引起共鳴,臨場即興表演說書人的真功夫。
後場指音樂演奏,文場是悠揚的管弦樂,以襯托文雅、哀怨的氛圍;武場為鑼鼓聲,以鑼、鼓節奏表達打鬥、急促的動作。布袋戲由前、後場組合,而主演一人多藝的展現表演家風範,其高難度是舉世罕見的。
雲林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五洲園、新興閣兩大門派代代相傳,藝師輩出,全縣一百多個劇團,堪稱臺灣第一。更難得的是,其表演形式多樣,傳統、金光、電視布袋戲,三者兼備,從而締造堅實的布袋戲文化。長期以來,關係且牽動布袋戲契機的當數黃海岱一家了,一門四代,瓜瓞緜緜,偶藝薪傳,後繼者獨闢偶戲表演境界,開出文創新路向。
「五洲園」是雲林的光榮符碼,黃門累積的布袋戲文化,不僅寫下臺灣戲曲的輝煌史頁,也締造偶戲的奇蹟,更擦亮布袋戲故鄉的金字招牌。
布袋戲獨特的文化不僅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是一種豐沛的軟實力,更是魅力無窮的表演藝術。不過,長期以來,觀眾常流於看熱鬧的層次,無法窺其門道,進入偶戲的堂奧,從而發現偶戲藝術之美。為了培養國民中小學學生的美育,坊間出版多種「藝術與人文」的教材,但對布袋戲的介紹,過於簡略,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正確認識劇種,遑論其美育的效果。古人云:「入門須正,取法乎上。」直接指出,學習任何事務,必須追求典範,培養純正的藝術趣味。為了帶領大家正確了解布袋戲藝術,我們特別編撰《臺灣布袋戲藝術》一書,並特別以百年劇團小西園為範例,透過多面向的解說,重新認識這個涵藏綜合美的劇種。
許王(1936~)出生於「北管布袋戲巢」的新莊,父親許天扶為著名的北管布袋戲大師。他四歲學藝,五歲上場表演,十五歲擔任主演。「破筆戲」(開戲)文戲是〈二才子〉,武戲為〈青龍關〉,他文、武兼擅,深得父親真傳。〈二才子〉又名〈養閒堂〉,是天扶師的拿手戲,一九三三年七月六日晚上八點,他在草山(今陽明山)御賓館(1920~)為日本皇族久邇宮殿下演出,細膩巧妙的表演,讓觀賞者大開眼界。這齣戲儼然是小西園的看家本領。許王曾追憶:「跟父親學〈二才子〉的口白,他抄幾場次的口白讓我背;唸口白的方式、節奏都沒標在紙上,完全跟著他,自己暗記下來。」因此,深得真傳。
許王二十歲時,天扶師逝世,他繼承父業,正式接掌「小西園」。他以戰養名練藝,透過多次戲劇比賽的總冠軍打造「小西園」金字招牌,並榮獲教育部薪傳獎團體獎、個人獎,國家文化獎……的肯定。
一九九七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通過由我主持的「布袋戲小西園-許王技藝保存計畫」,二年多陸續執行了《晉陽宮》、《蕭月下追韓信》、《二才子》、《魚藏劍》……等十四種的經典戲齣錄製與曲譜整理,既典藏小西園偶藝菁華,也留下亮麗又珍貴的文化資產。
臺灣布袋戲全盛時期,劇團大概有一千團之譜,目前祇剩兩百多團,主要類型包括: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其中以金光、電視居多;傳統則屬少數,像「小西園」、「亦宛然」。傳統的表演型態,從戲棚、戲偶、身段、後場、唱腔,都遵循古法演出,延續傳統偶戲的命脈。許王進出野台戲院、電台廣播、電視錄製等表演場域,宛如臺灣布袋戲發展的縮影。他鍾情於傳統偶戲,擅長各類戲碼,傳家戲齣共有五類數百種。表演手法圓熟細膩,又集編、導、演於一身,因此,在布袋戲界有「戲狀元」之美譽。
二○○四年十月,「小西園」執行長許國良在泉州洽公往生,年近七十的許王隱忍傷痛,仍奔波於戲路。十一月十四日,他在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搬演《東周列國誌‧哭秦庭》後,在戲台上中風倒了下來,終止了六十年的演藝生涯,也告別了他摯愛又熟悉的表演舞台。從此,每天以左手操偶作為復健療程的功課。他心繫小西園,關心門徒的演出,於是坐上輪椅,親臨現場指導。左手撐偶,力道、目光、表情加上簡單的語句,師徒有默契,進行一場場意在言外的「心傳」。
二○一七年五月七日,大稻埕戲苑曲藝場有一場「小西園青年主演連本戲傳習計畫」成果發表,戲目是〈仁君與賢臣〉,由邱文科、邱文建兄弟主演,他們都是許王三徒弟陳正義的再傳弟子,文建為小西團第四代掌中劇團團長。我獲邀觀賞,看到許王坐在輪椅上督促後場,左手撐偶,示意鑼鼓點配合,指導文建操偶動作的「楣角」。當下讓我心生敬佩。昔日風光的戲狀元,今天是坐在輪椅上的藝師。情不自禁冒出一句讚歎:許王老師不愧是位勇者。
這本書包括四章,第一章「緒論」先介紹臺灣布袋戲的歷史、劇團;第二章「小西園與許王」分析範例,包含百年劇團小西園與戲狀元許王;接著第三章「經典賞析」是經典戲齣(摘錄)的賞析;第四章「技法與步驟」分別介紹戲臺、偶頭、頭盔、服飾、樂器等;附錄雙拉頁地圖與精采劇目DVD(摘錄〈古城訓弟〉第十一場,全文見林明德《小西園偶戲藝術》一書),包含臺灣布袋戲重大事紀示意圖、臺灣布袋戲劇團地圖與布袋戲劇團QR code。本書藉圖文並敘的方式,以引發興趣,方便閱讀,其終極目標是,深入了解舉世唯一僅有的劇種-臺灣布袋戲,領略其中蘊涵的奧祕與魅力。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