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本書首創以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為例,深入檢視編劇寫作的基本要義。從莎士比亞最偉大的劇作中發現永垂不朽的主題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跟莎士比亞學創作:連好萊塢金牌編劇都搶著學的20個說故事密技 Shakespeare for Screenwriters: Timeless Writing Tips from the Master of Drama
優惠價224元 作者: J.M.伊雯森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J.M. Evenson 譯者: 蕭秀琴 出版社:商周出版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6/06/09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20元
ISBN:9789864770229 叢書系列:另翼文學 規格:平裝 / 23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首度解構莎翁名劇中的魅力元素,向大師學習最精粹的寫作技藝! Amazon★★★★★讚譽,最值得入手的編劇寫作書 連《教父》、《飢餓遊戲》、《雷神索爾》、《星際大戰》都有莎士比亞的影子, 讓無數電影大師追隨仿效的不敗創作手法, 教你打造扣人心弦的好故事。 書中穿插大量當代賣座電影劇照,一邊回味經典,一邊學習寫作技巧! 本書首創以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為例,深入檢視編劇寫作的基本要義。從莎士比亞最偉大的劇作中發現永垂不朽的主題,加以深入剖析並改寫成實用的寫作建議,進而為莎士比亞的創作何以能如此強而有力地憾動人心,提供精闢的洞見。 當中以大量當代賣座電影作為輔助範例,證實這些敘事技巧為何能一再打造暢銷劇作,每章最後並列出參考片單和三個小練習,讓讀者除了深入了解莎士比亞的魔力外,還能將這些技巧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上,打造扣人心弦的好故事。 .《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什麼不但能在當代造成轟動,還能成為浪漫愛情故事的鼻祖? .《奧賽羅》並沒有特殊的歷史背景陪襯,只是個人的情感歷程,為何能成為莎士比亞最經典的悲劇之一? .所有的家族劇幾乎都以《李爾王》為原型,一齣好的家族戲該具備什麼基本元素? .讓人感動落淚很容易,引人發笑卻難如登天,打造成功喜劇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以上問題,都可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名人推薦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 專文導讀 英國文化協會藝術暨文化創意長 賴淑君 專文推薦 導演 易智言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 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名譽教授 彭鏡禧 劇場表演藝術家 馮翊綱 《九降風》、《危險心靈》編劇 蔡宗翰 廣告導演 盧建彰 英國文化協會藝術暨文化創意長 賴淑君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業界好評】 彷彿有吟遊詩人做你的寫作夥伴。 ──邁可‧考里瑞(Michael Colleary) 電影《變臉》、《古墓奇兵》編劇 編劇若想充實寫作技巧,除了向大師莎士比亞請益,別無他法。 ──理查‧華特(Richard Walter) 加州洛杉磯大學(UCLA)電影學院教授兼編劇組主任 無論你在從事什麼創作,《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為寫作所提供的金科玉律,能讓我們全都變成更優秀的作家。 ──蘇珊‧赫維茲‧厄尼森(Susan Hurwitz Arneson) 電視卡通《南方四賤客》編劇 假使你以為莎士比亞對於當代製片毫無影響力可言,那就是你看得不夠貼切。《跟莎士比亞學創作》是一本精采簡潔之作。 ──霍華‧舒伯(Howard Suber) 加州洛杉磯大學(UCLA)電影學院教授,《電影的力量》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J.M.伊雯森(J.M. Evenson)
自密西根大學取得文藝復興時代文學博士,稍早自加州洛杉磯大學(UCLA)知名戲劇電影電視學院取得藝術碩士。在加州洛杉磯大學就讀期間,伊雯森曾獲得哈蒙尼古德編劇獎(the Harmony Gold Screenwriting Prize)、女性電影伊蓮納培瑞寫作獎(the Women In Film Eleanor Perry Writing Award),並在加州洛杉磯大學主辦的編劇賽發表會(Showcase Screenwriting Contest)多次贏得大獎。
身為洛杉磯的知名作家,伊雯森曾與多家電影公司與製片廠合作,包括:夢工廠(DreamWorks)、焦點電影(Focus Features)在內。曾因教授莎士比亞、寫作以及電影而獲得優良教師獎。現任教於加州馬利布市佩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
譯者簡介
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
著有:《精油全書》(商周出版)、《芳香療法》(麥田出版)、《精油與星座》(商周出版)、《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自由之丘)等書;譯作:《史蒂芬金談寫作》(商周出版)。 目錄 前言 劇作家可以從莎士比亞身上學到什麼? 專文推薦 永恆的莎士比亞─洞察人性的故事家 賴淑君 導讀 讓愛電影與文學的人皆大歡喜─人人都要跟莎翁學說故事 耿一偉
第一部—經典名劇 第1 章 哈姆雷特—對自己坦誠。 創造一個有心靈深度的角色 參考電影︰《岸上風雲》、《養子不教誰之過》、《心靈捕手》
第2 章 羅密歐與茱麗葉—離別是甜蜜的悲傷。 高潮必然會發生(但無法預測) 參考電影︰《日落大道》、《鬼店》、《美國心玫瑰情》、《麥克邁:超能壞蛋》
第3 章 馬克白—去,該死的血跡! 觀眾喜歡走火入魔的角色 參考電影︰《疤面煞星》、《戰慄遊戲》、《黑金企業》
第4 章 奧塞羅—離別是甜蜜的悲傷。 個人悲劇的力量 參考電影︰《凡夫俗子》、《鐵達尼號》、《美麗人生》、《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第5 章 李爾王—有親情關係,感情卻不如路人。 想要創造經典劇情嗎?讓家庭崩壞吧! 參考電影︰《辣手摧花》、《教父》、《教父2》、《教父3》、《心靈鑰匙》
第6 章 仲夏夜之夢—幸不幸由你。 好的喜劇至少要有一個意外、一個巧合,以及一個反諷 參考電影︰《無為而治》、《當哈利遇上莎莉》、《婚禮終結者》
第7章 馴悍記—真愛從來無坦途。 沒人想要看快樂的伴侶 參考電影︰《育嬰奇譚》《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大藝術家》
第8 章 亨利五世—有些人是不得不偉大。 有缺陷的英雄才值得我們關注 參考電影︰《捍衛戰士》、《沉默的羔羊》、《鋼鐵人》
第9 章 凱撒大帝—真實的故事最容易傳播。 歷史證明創意其實沒那麼重要 參考電影︰《我倆沒有明天》、《鐵達尼號》、《300 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第10 章 理查三世—行動就是雄辯。 用演的,不要用說的 參考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震撼教育》、《神鬼無間》
第11 章 冬天的故事—有些人因罪惡而昇華,有些人因德性而墮落。 為什麼性格轉折至關重要 參考電影︰《今天暫時停止》、《終極追殺令》、《美國X 檔案》
第12 章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世界是座舞臺。 場景不只是背景 參考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現代啟示錄》、《決戰3:10》
第13 章 無事生非—簡潔是機智的靈魂。 寫出真正好笑的喜劇 參考電影︰《安妮霍爾》、《哈拉瑪麗》、《精靈總動員》
第14 章 威尼斯商人—如果你用刀刺我們,難道我們不會流血嗎? 讓角色遭受許多苦難 參考電影:《慧星美人》、《鐵面特警隊》、《饑餓遊戲》
第二部—解構莎士比亞的魔力 第15 章 莎士比亞如何創造令人難忘的英雄: 《哈姆雷特》、《亨利五世》、《奧賽羅》 參考電影︰《衝突》、《洛基》、《黑天鵝》
第16 章 逆向打造莎士比亞的超級惡棍: 《伊阿古》、《馬克白》、《理查三世》 參考電影︰《華爾街》、《沉默的羔羊》、《黑暗騎士》
第17 章 解密萬世流芳的愛情故事: 《羅密歐與茱麗葉》 參考電影︰《華爾街》、《沉默的羔羊》、《黑暗騎士》
第18 章 莎士比亞的靈感來源
第19 章 莎士比亞的故事為何歷久不衰 參考電影︰《大國民》、《星際大戰》、《黑色追緝令》
第三部—結語 第20 章 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一課:打破規則 附錄1 莎士比亞名劇摘要 附錄2 電影片單參考 收回 序 導讀
讓愛電影與文學的人皆大歡喜──人人都要跟莎翁學說故事
從大師經典學習最精粹的敘事技藝
莎士比亞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劇作家,而且作品不斷在全世界上演,還有數不盡的各種研究著作。既然這樣,為何不直接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為何不乾脆分析他的編劇技巧,向大師學習說故事訣竅,這不是更有效嗎?就像學美術會去美術館模仿大師名作,練書法會抄寫名帖一樣,《跟莎士比亞學創作》這本書,便在這種精神下誕生了。
在莎士比亞活著的十六世紀下半葉到十七世紀初,王公貴族與市井小民都擠在劇院裡看戲。作為當年新興的大眾娛樂,劇場在當年的地位更像是今天的電影。讓我們試著想像當年觀眾的心情,他們來到劇院,會發現台上演員穿的戲服,跟他們自己穿的衣服,其實很接近。對莎士比亞時代的觀眾來說,他們會覺得自己正在看現代戲劇,而不是古裝劇。如同本書第十八章〈莎士比亞的靈感來源〉所提到的,莎士比亞的三十八部劇本中,有三十六部都是取自其他素材,很少完全原創。不論這些劇作是取材自神話、政治事件或歷史著作,莎翁時代的觀眾在看戲時候,頗像現在的我們在看《雷神索爾》或《搶救雷恩大兵》。
莎劇與當代電影的關聯
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電影也是改編自其他作品,而非全新創作。以《改編的藝術:將事件與小說改成電影》(The Art ofAdaptation : Turning Fact and Fiction into Film ,1992)一書聞名好萊塢的琳達.西格(Linda Seger),根據她在該書的研究顯示,從一九三○年到一九九○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中,只有九部是原創劇本,換句話說,有85%都是改編作品。也難怪奧斯卡設有改編劇本的獎項。別的不說,近年奧斯卡的幾部大片,如《127小時》、《社群網站》、《少年Pi》與《絕地救援》等,都是改編作品。莎士比亞劇作與電影編劇,兩者實在有太多類似之處。《跟莎士比亞學創作》是我看過第一本完全以莎士比亞出發的故事創作書。在國外有很多關於莎士比亞電影的研究,但那是指直接以莎劇內容出發的影片。這本書卻將焦點擺在不同的平面,透過作者伊雯森精闢的分析,她發現莎翁所擅長的編劇技巧,同樣為一些電影所採用,即使這些電影編劇並沒有真的參考莎士比亞的劇本。電影既然在說故事,而且是人性的普遍故事(不然如何賣到全球市場呢?)那麼莎翁能流傳四百年以上的偉大劇作與這些暢銷電影之間,勢必有些共通之處。
透過分析像李爾王、馬克白、哈姆雷特等經典人物的特色,本書說明在許多經典影片中,這些人物性格如何發揮作用。這裡同時也呈現了莎翁戲劇與電影的相似之處。莎翁大多數劇本都以某個角色為故事主軸。簡單說,不管情節是否合理,觀眾要看的是那個角色,而且想看演員怎麼詮釋。電影不也是如此嗎?透過鏡頭的放大,演員的演技與臉部表情,成為電影吸引人的賣點,電影海報往往也以主角的臉做為訴求。說得嘲諷一點,人們對最佳男女主角甚至配角的獎項關注,往往大過最佳編劇。是的,故事很重要,但好的故事更需要好的角色,有著深刻的矛盾與性格衝突。莎士比亞劇本的角色經常帶有這種特色,讓觀眾覺得由誰來演是很關鍵的,因為那裡有著演技的考驗。
《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圍繞著角色出發,交替以莎劇與賣座電影為例,向讀者闡釋如何設計偉大或吸引人角色的一些手法。相較其他電影編劇書將重點擺在情節結構上,本書更重視角色所追求的目標與衝突。伊雯森於二○一五年一月,接受美國好萊塢專業雜誌《創意電影編劇》(Creative Screenwriting )的專訪時,對於這樣的書寫策略,她解釋道:「有趣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結構,其實與當代好萊塢電影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他的劇本通常奠基在五幕的結構上。《李爾王》的劇情是一個崩落的過程。他在故事開始時是置身最高點,接著一路滑落到可怕的深淵。李爾王甚至落得赤身裸體,最後以死亡收場。這是很特別的敘事結構,你沒辦法在當代電影中做這種事,所以我將焦點放在角色而非結構。我們記得哈姆雷特,我們記得李爾王,我們記得奧賽羅─莎士比亞給我們的是永恆的角色。」
在被問記者到《跟莎士比亞學創作》與其他電影編劇書的差異為何,是否能有新突破時,伊雯森則回答:「大多數的電影編劇書都是圍繞著寫這些書的大師而發展來的。羅伯特.麥基的書是麥基的理論。《先讓英雄救貓咪》是關於史奈德的理論。這本書是針對莎士比亞而寫,意味著英語世界最好的作者,所以這不是關於我或某位當代作者。這本書是關於一位已經被公認絕對是大師的人,然後試著從他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莎劇語言的魅力
莎士比亞的永垂不朽,有一大部分是奠基在他的語言上。《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在一些章節中,總會畫龍點睛地讓我們讀到莎翁的優美文字。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當代電影中,對白越來越簡短。有一個笑話說,現在好萊塢編劇往往只要寫三句話就好,分別是:「小心,它來了!」、「快跑!」、「不,我不要!」其他都是電影畫面在說明。換個角度來說,莎劇語言的精巧與趣味,在電影裡則轉化成各種鏡頭變化與剪輯技巧。本書雖然限於篇幅,對此並無過多著墨,但這表明了大眾娛樂,是建立在人們熟悉的表現手法上,而這些手法的精煉變化,則是大眾欣賞樂趣的一大來源(在古代是文字修辭或詩句;在當代是視覺畫面)。換言之,循序漸進的推陳出新,讓觀眾可以預測或發現新作品的創新變化,是類型存在的最大意義。莎士比亞有類型(喜劇、悲劇與歷史),電影也有類型(恐怖、警匪與愛情等),類型也是莎士比亞劇本與電影之間可以找到有共通性的主因之一。
這本書有四種讀法,第一種是當編劇書來讀;第二種是當電影介紹;第三種是當莎士比亞導論。第一種的可能性,又建立在第二種與第三種的成功交織上。不論從甚麼角度,《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在閱讀上的優點是文字平字近人,還有大量的圖片參照,增加不少閱讀樂趣。我喜歡先從每一章結尾的重點記憶與練習開始先讀。因為作者很細心地整理出通篇摘要,而且她所提供的問題,即使當作一般創作的練習,也是很有趣。或者說,即使你沒有想當創作者,光是讀這些記憶點與練習題,也能學習到如何解讀故事,甚至掌握評論的重點。所以這本書的第四種讀法,是當作評論分析來讀,因為它透露了一個好故事該有的成分與關鍵。
只要有心,人人都能讀莎士比亞
但讀者到底要對莎士比亞有多了解才能讀懂這本書,伊雯森的回答是:「當我寫這本書時,我非常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是莎士比亞學者這件事。不過我們早就處在莎士比亞故事的環境裡。莎士比亞無所不在,甚至有一集兔寶寶的卡通,是改編自莎士比亞⋯⋯以《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說,有多少人不知道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而且我在最後的附錄,還將每個劇本的梗概整理出來,所以即使你不知道《馬克白》在講甚麼,這本書也會把故事精華濃縮出來,讓你知道其中的普遍性為何。」
為何要跟莎士比亞學如何說故事?當代會說故事的人,如電影導演或漫畫家,總是獲得大眾的崇拜。很多人對奧斯卡的關心,可能比對台灣的政治還要投入。台灣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故事,藉著虛構來接近理想,而不是一直停留在算舊帳的階段。
畢竟,故事透過設定阻礙,反映了社會焦慮,並在故事中呈現與解決這個焦慮。現今的台灣,我們讀著日本漫畫,看著好萊塢電影,但這些作品背後的社會議題或戰爭焦慮,都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沒有幕府時代,也沒打過越戰。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超人、變形金剛或鋼鐵人,什麼都好,只要能讓我們在故事中,讓無法解決社會或國族問題,因為有他們的出現,在虛構的情境中,解決這些困境,或許我們就會學著找到一個大家都有共感的新故事,能讓我們重新定義自我,不再陷入對舊故事失望的憂鬱當中。
如果莎士比亞是故事界的牛頓,這本書就是在講解他的物理學。但願我們能夠過這些創作定律,推動一個美好的新未來。
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臺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耿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