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經濟學——看穿商業遊戲規則「最強×唯一」思考工具★★職涯進化、商場求勝、投資獲利、不犯錯上當必備★★名師親授,幫你換個經濟學腦袋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像經濟學家一樣想問題,就能避開陷阱,做出更有價值的選擇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13th Edition) 作者: 保羅‧海恩, 彼得‧勃特克, 大衛‧普雷契特科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Paul Heyne, Peter Boettke, David Prychitko 譯者: 史晨 出版社:商業周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07/0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80元
ISBN:9789867778338 叢書系列:藍學堂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經濟學——看穿商業遊戲規則「最強×唯一」思考工具★ ★職涯進化、商場求勝、投資獲利、不犯錯上當必備★ ★名師親授,幫你換個經濟學腦袋—— 學經濟學家看清問題,想對方法、找最佳答案★ ★享譽全球,上百院校指定通識教材★ 身處商業社會,你必須看清錢哪裡來、交易怎麼達成、企業如何運作;搞懂財經新聞怎麼讀、經濟政策怎樣分析;經濟學就是思考種種問題的唯一利器。然而,人人都知道經濟學重要,但很難不為公式、函數、運算而害怕或焦慮。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正是教你看懂、活用經濟學,再也不怕經濟學的救星。與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本書從教你思考入手,避開繁複的公式,透過深入淺出和饒有趣味的圖文,將日常生活中紛亂繁雜、看似毫無關聯的社會現象,和一套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架構結合,展示出「經濟學想像力」。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所說:「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考方式」,本書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本書是為非經濟學專業學生撰寫的一部「一學期經濟學」教材,不僅在英語世界普遍獲得認同,同時被翻譯成簡體中文、日文、俄文、保加利亞文、匈牙利文等多種語言,堪稱經濟學教育領域一部標竿著作。使用院校包括:史丹佛大學、西雅圖大學、密西根大學、紐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北加大、西安大略大學等數百所院校。 經濟學入門16堂課,讓我們思考、抉擇、行動,有了參考依據: ★要選A機會或B機會,你要考量什麼? 【機會成本】→某項行為的成本是人們賦予「次優機會」的價值,你選擇A,付出的代價就是次優機會B。 ★要生產甲商品或乙商品,該如何抉擇? 【比較利益】→人們從事自認為有「比較利益」的活動。某些產品和服務親自生產的成本太高,就不自己做,而藉由交換獲取。 ★為什麼菜價上漲,還是有人要買? 【需求價格彈性】→有些人對新鮮蔬菜特別偏好、需求高,無法以其他食材替代,因此需求彈性小。 ★新聞裡「商品過剩,清倉求售」,是什麼意思? 【供給與需求】→買方和賣方的計畫不協調,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就會發生過剩,市場價格會傾向於下降。 ★怎麼知道國家經濟是「強勁」還是「疲弱」? 【GDP】→衡量一國的整體績效的工具,亦即該國在一年內所生產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可以説明經濟總體運作的好壞。 想培養贏家邏輯,從升級經濟學腦袋開始。《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帶你入門,逐步洞悉商業世界的真實運作,走對職場求勝、商場獲利、財富自由之路。 ◎本書特色
1.經濟學:不能不懂的商業邏輯/不能漏接的熱門話題 經濟學攸關生計,是商業社會首要大事、上班族的基本功、理財族的投資方針、人際交往主要談資、國高考必考科目,可說是每個人都得學的基礎知識。名師指點入門,不可錯過。
2.經濟學很難懂?名師帶你無門檻學習,非經濟相關領域者也看得懂 經濟至關重要,進入門檻卻高。本書包羅了基礎、必學的經濟學概念與知識,行文多為敘述及譬喻、省卻公式及數學計算,是一本親切好讀的入門書。
3.架構完整,適合教學、讀書會、自學使用 全書包含基礎概念與知識,幫助想掌握整體視野、鍛鍊思考力的入門者進入經濟學的世界。講解深入、舉例豐富且附有練習題。為全球多所大學通識教材,亦適合讀書會、自學、應考之用。 ◎專業推薦 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薦 楊少強(商業周刊副總主筆)推薦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審定.導讀 「……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考方式。對這種思考方式的理解曾經是(今後也將一直是)經濟學對社會科學的革命性貢獻,有助於我們增進對周遭世界的理解。」──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本書會從此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待大千世界。」──楊少強(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這是一本教科書,但怎麼看都可以看出它不是普通的教科書,這是一本很想把學生教會的老師所寫的書,教會什麼?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海恩(Paul Heyne,原版作者,1931-2000)
華盛頓大學經濟系傑出講師。他是大學經濟學教育的改革者,終生致力於改變僵化刻板的教學方式,被譽為美國「近25年來最優秀的經濟學教育工作者」之一。本書為其代表作,在全球享有盛譽。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修訂版作者)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擔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經濟中心副主任、美國市場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大衛•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修訂版作者)
北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
目錄 推薦序●經濟學教材的革命/道格拉斯•諾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推薦序●以經濟學之眼看大千世界/楊少强(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導讀●教會你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前言 第1章●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1.1認識秩序/1.2社會協調的重要性/1.3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1.4智力工具:經濟學家的技能/1.5藉由協調進行合作/1.6交通號誌/1.7遊戲規則/1.8產權作為遊戲規則/1.9經濟學理論的偏頗:缺點還是優點/1.10偏頗還是結論/1.11沒有理論就是糟糕的理論/本章回顧 第2章●效率、交換與比較利益 2.1好貨和劣品/2.2對物質財富的誤解/2.3貿易創造財富/2.4值不值得?效率與價值/2.5學會權衡:比較生產的機會成本/2.6從專業化和交換中獲利/2.7為什麼要專業化/2.8從人際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到人際貿易/2.9交易成本/2.10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勵:中間人/2.11中間人創造資訊/2.12市場作為發現過程/2.13一窺全貌:對於經濟成長的初次思考/本章回顧 第3章●無處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3.1關於所謂的「需要」/3.2邊際價值/3.3分岔路口:日常選擇就是邊際選擇/3.4需求曲線/3.5需求法則/3.6需求和需求量/3.7需求自身也會變/3.8任何事物都依賴於其他事物/3.9通貨膨脹導致的錯覺/3.10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3.11需求的價格彈性/3.12對彈性的思考/3.13彈性與總所得/3.14對垂直需求的誤解/3.15需求應當扮演何種角色/3.16只有錢重要嗎?貨幣成本、其他成本和經濟計算/本章回顧 第4章●成本和選擇:供給的概念 4.1對機會成本的複習/4.2成本和行為,與事物無關/4.3我現在該做什麼?「沉沒成本」的無關性/4.4生產者的成本作為機會成本/4.5邊際機會成本/4.6成本和供給/4.7供給曲線/4.8供給自身也會變/4.9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4.10志願役制度的成本/4.11供給的價格彈性/4.12用成本論證正當性/本章回顧
第5章●供給與需求:協調的過程 5.1市場是計畫協調的過程/5.2基本過程/5.3競爭、合作與市場結清/5.4改變市場條件/5.5理解自由市場價格/5.6中央計畫和知識問題 5.7產權和制度/5.8延伸閱讀:貨幣和利息的協調作用/本章回顧 第6章●無意的後果:供需規律的更多應用 6.1自然災害時供需的迷思/6.2天災發生時供需的協調/6.3限價的衝動 6.4價格固定時的競爭/6.5恰當的與不恰當的訊號/6.6想在城裡找公寓?看訃聞吧/6.7烈酒、烈性毒品:犯罪的誘因/6.8脫脂牛奶、全脂牛奶和「牛奶黑幫」/6.9價格下限與產量過剩/6.10供給、需求和最低工資/6.11奴隸貿易再次全球化/6.12高價的體育、廉價的詩歌:該怪誰/6.13成本決定價格嗎?/6.14「退學者」出了他們的第一張CD唱片/6.15「山裡有黃金!」那又怎麼樣/6.16甚至連屠夫都沒這個膽子/6.17為什麼醫院裡換個便盆都這麼貴/6.18延伸閱讀:正確地表示經濟問題/本章回顧 第7章●利潤與虧損 7.1工資、租金和利息:合約事先確定的所得/7.2利潤:可正可負的所得/7.3計算利潤:哪些東西應該計入成本/7.4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比較/7.5不確定性:利潤的必要條件/7.6企業家/7.7作為剩餘擁有者的企業家/7.8非營利機構/7.9企業家精神與市場過程/7.10只碰運氣?/7.11利潤與虧損作為協調的訊號:貨幣計量的作用/7.12小心專家/7.13延伸閱讀:期貨市場上的獲利/本章回顧 第8章●詢價 8.1定價的流行理論/8.2艾德‧賽克登場/8.3淨收益最大化的基本法則/8.4邊際收益的概念/8.5為什麼邊際收益會低於價格?/8.6讓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8.7那些空位呢?/8.8差別定價者的困境/8.9學校作為詢價者/8.10差別定價的策略/8.11艾德‧賽克找到了一個辦法/8.12不滿情緒與「合理化」辯解/8.13午餐價和晚餐價/8.14重新思考成本加成/本章回顧 第9章●競爭與政府政策 9.1競爭作為一個過程/9.2競爭的壓力/9.3控制競爭/9.4對競爭的限制/9.5對於核心資源的競爭:100萬美元的計程車執照/9.6競爭和財產權/9.7政府政策的矛盾性/9.8低於成本銷售/9.9什麼是適當的成本/9.10「掠奪者」和競爭/9.11價格管制/9.12「反托拉斯」政策/9.13解釋和應用/9.14垂直購併限制:競爭或反競爭/9.15不同的觀點/9.16關於競爭政策的評估/本章回顧 第10章●外部性與衝突的權利 10.1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10.2無法十全十美/10.3協商/10.4藉由裁定減少外部性/10.5抱怨的屋主/10.6先例的重要性/10.7劇烈變化帶來的問題/10.8透過立法減少外部性/10.9把成本降到最低/10.10另一種辦法:徵收排放稅/10.11污染許可證/10.12效率和公平/10.13泡泡法/10.14權利和污染帶來的社會問題/10.15交通壅塞是一種外部性/本章回顧 第11章●市場與政府 11.1私人還是公共/11.2競爭和個人主義/11.3經濟理論和政府行為/11.4採取強制的權利/11.5政府是必要的嗎/11.6排除不付錢的人/11.7搭便車問題/11.8正外部性和搭便車/11.9法律和秩序/11.10國防/11.11道路和學校/11.12所得重分配/11.13自願交易的管制/11.14政府和公共利益/11.15資訊和民主政府/11.16民選官員的利益/11.17集中收益,分散成本/11.18正外部性和政府政策/11.19人們如何界定公共利益/11.20囚徒困境/11.21政治制度的局限/本章回顧 第12章●所得分配 12.1供給者和需求者/12.2資本和人力資源/12.3人力資本與投資/12.4產權與所得/12.5實際權利、法律權利及道德權利/12.6預期與投資/12.7人還是機器/12.8對生產性服務的衍生需求/12.9誰與誰競爭/12.10工會和競爭/12.11貧困和不平等/12.12為何不平等越演越烈/12.13所得重分配/12.14改變規則與社會合作/本章回顧 第13章●衡量經濟體系的整體績效 13.1國內生產毛額/13.2GDP還是GNP/13.3GDP作為國內經濟創造的總所得/13.4GDP衡量的並非經濟體系中的所有購買支出/13.5GDP作為總附加價值/13.6附加價值是否總是正的/13.7零星問題:未出售的存貨和二手貨/13.8總量波動/13.9失業和未就業/13.10就業、未就業和失業/13.11勞動力市場中的決策/13.12失業和經濟衰退/13.13通貨膨脹/13.141960年以來的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13.15什麼導致總量波動/13.16延伸閱讀:國民所得統計的局限/本章回顧 第14章●貨幣 14.1貨幣的演化/14.2法定貨幣的故事/14.3當今貨幣的性質/14.4市面上有多少貨幣/14.5信用和信任/14.6受管制的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14.7存款擴張與貨幣創造/14.8美國聯準會作為監督者和規則實施者/14.9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工具/14.10貼現率/14.11公開市場操作/14.12貨幣平衡/14.13但是是誰真正做主呢/14.14延伸閱讀:那麼黃金呢/本章回顧 第15章●經濟績效和真實世界中的政治 15.1經濟大蕭條/15.2經濟衰退期間究竟會發生什麼/15.3一連串錯誤/15.4貸款與協調:自由市場的儲蓄和投資/15.5貸款與失調:不可持續的繁榮/15.6蕭條即修正/15.7貨幣政策何時有效/15.8財政政策/15.9掌握好時機的必要性/15.10聯邦預算作為一種政策工具/15.11任期和政治/15.12無限度的赤字/15.13為什麼不是各級政府都如此/15.14自由裁量和規則/15.15誰掌權/15.16掌握近期情況/本章回顧 第16章●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成長 16.1誰富,誰窮/16.2歷史記錄/16.3經濟成長的源泉/16.4外國投資/16.5人力資本/16.6石油來自我們的頭腦/16.7經濟自由指數/16.8私有產權的發展力/16.9綜觀亞洲/16.10亞洲之外/16.11跨國GDP比較的難處/16.12全球化及其不滿/16.13公眾意見的力量/16.14特殊利益的力量/16.15外包的爭論:脫口秀還是分析/本章回顧 後記●經濟學家知道什麼 問題與討論 重要詞彙 收回 序 【推薦序】以經濟學之眼看大千世界 楊少强(商業周刊副總主筆)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找一本能影響你一輩子的書,那麼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或許是你的選擇。 我說的可不是此書會讓你頓悟人生或一夜致富——世上沒有這種東西。我說的是:這本書會從此改變你看世界的角度——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待大千世界。 許多人對經濟學有個誤解,以為它是象牙塔學者、財經專家才需要懂的東西。事實上經濟學沒有這麼高傲,它純粹是為了解釋人的行為而存在的:人沒有水不能活,鑽石則可有可無,為什麼鑽石卻能賣得比水貴(本書第3章)?為什麼在富人區比在低收入區更難找到保母(第4章)?為什麼戲院寧可有空座位也不願意降價售票(第8章)? 這一切現象皆是人類行為的結果,也是經濟學要解答的問題。而解答方式則是透過一連串概念——也就是思考工具。這正是《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所嘗試告訴你的。 一般經濟學教科書有個通病,不是充斥專業術語就是圖表模型。《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面向一般人的著作。事實上本書最初的寫作者保羅‧海恩——他本身是個經濟學家——就是為了讓經濟學「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寫的。
數十年來,這本書經過多位經濟學家不斷完善,如今它已有了廣大讀者。在國外,不少職業經濟學家坦承,他們因為此書而對經濟學有了更深刻理解,而這些人都有經濟學博士學位。這本書的成就已不須我贅言:至2018年為止,此書英文原版已出到13版。若不是廣受歡迎,一本書是不可能經過40年還能有如此生命力。 《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能通過時代考驗,當然有它獨到之處。在我看來,這本書至少具備三個優點:
一是「深入淺出」。用淺顯的語言表達經濟學概念。例如,總有人說醫療等是「必需品」——不管價格多高,人們都會買。但這本書第3章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可被替代」。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如果變更貴,人們就會尋找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方式,不管是禱告或健康食譜。 這正是經濟學裡的「需求定律」——價格上漲,需求量下降。教科書說明至此,往往畫一張抽象圖表,鮮少解釋其經濟含義。這本書則用淺顯的語言說明,讓讀者更容易吸收。 第二個優點是「務實」。經濟學本就是為解釋人間現象而生的,它從來就不該是不食人間煙火。《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這本書,也始終強調用經濟學概念解釋實際問題。 例如第6章供需規律的應用,它不是只畫出供給與需求曲線相交就收工,還進一步解釋:為什麼西方國家為非洲蘇丹的奴隸贖身,反而造就了更多奴隸?第8章談詢價,它用此概念來解釋:為什麼常春藤名校一邊收高學費,又一邊提供獎學金?第11章談競爭與政府,它解釋為什麼政府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更傾向拒絕而非批准新藥上市。在本書一個個實例詮釋下,經濟學的概念不再抽象,而有了活生生的血肉。 第三個優點是:這本書始終強調「經濟學說」,而不是「經濟學家說」。這兩者是有差別的。有些經濟學家說要提高最低工資,但這是經濟學家的說法,不是經濟學的說法。這本書會告訴你經濟學是怎麼說的:任何稀缺資源都要以某種方式分配。當最低工資提高,更多人競爭更少的工作機會時,人們找到工作的可能性反而會減少。 注重實用的你或許會問:讀了此書、掌握這些概念又如何?對我人生或做生意有什麼幫助?我的答案是:你當然不會立馬變得更美、更有錢,但你能更清楚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有助於澄清你常聽到輿論的那些胡言亂語,避免你做出錯誤決策,這本身就是一件極有價值的事。 民初大文豪梁啟超在《學問的趣味》中曾說:「古書說的故事『野人獻曝』,我是嘗冬天晒太陽滋味嘗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獨享,特地恭恭敬敬的告訴諸君。但我還有一句話: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晒,旁人卻替你晒不來。」這也正是我對《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的感覺。現在,我也邀請你來一起「晒一晒太陽」,希望你能和我一樣有收穫。
【導讀】教會你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我在大學的經濟學系任教已經將近30年,曾經想過動手撰寫一本基本經濟學的教科書。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很接近我想要寫的書,而且我必須承認,如果我真的寫了,未必能寫得像這本書這麼好。 我在1985年赴美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當時世界經濟正經歷過石油危機與之後的停滯膨脹,經濟學界的貨幣學派與凱因斯學派關於總體經濟政策的論戰也漸漸平息。我準備去學的經濟學是正在快速興起的交易成本與產權理論,不過沒想到,經濟學的範圍遠比我所知的更大,經濟問題也遠比我想的更深沉。 我這樣一個剛剛到美國才兩個多月的留學生,從電視上得知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是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心情相當震驚,因為我當時幾乎沒聽過那個讓他得奬的領域「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更別說這個領域所在之更廣的理論脈絡「新政治經濟學」(New Political Economy)。 這些新領域幫我在所處的知識空間裡打開的不只是一扇窗,而是扳倒了一面牆。畢業之後,再進入大學校園,身分從學生變成老師,重新拿起大一經濟學原理的課本,雖然不是當初自己在大一時所念的版本,但是1990年代初流行的教科書和我想教給學生的內容還是相差很多,直到我看到這本書。 經濟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版《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而誕生以來,一直是以闡明市場經濟運行原則為主。兩百多年的發展,除了關於市場機能的正面論述,當然有不少負面的看法。馬克思理論是極端的一種,雖然從中產生了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力,但現在即使在學術界也顯得落寞。 不過,主流經濟學裡關於市場的爭論從十九世紀以來並沒減少。經濟學從建構市場運作的原理,到批評市場功能失靈的狀況,引導出了代替或修正市場的政府經濟政策,前面提到的貨幣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論戰就是一個主流的高潮。 30年前讓我大開眼界的另一種發展,沒有追逐波濤洶湧的潮流,而是對市場提出了另外的反省。 交易成本理論主張市場建立本來就不容易,市場失靈並不是只存在特定的狀況下,而交易成本嚴重提高的時候,單純的市場不容易順利運作,然而應運而生的解決方法可能是各式各樣的組織,未必需要政府的干預。一個社會如何產生各種市場與組織,關鍵就在產權制度。 即使市場出了問題,政府干預就能解決嗎?這種質疑在經濟學界不僅是自由市場論者的防禦式反擊,也是一股學術動力,探討政府失靈,試圖理解需要什麼樣的制度規範才能使政府做該做的事、或不做不該做的事,以及這樣的目的多麼難以達成。
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最讓我讚賞的,就是能充分融合上述新的理論發展。不過,這樣的評價對這本書其實並不公平,因為它最原始的版本是在1973年問世,與現在這個版本相隔40年,在這期間一本書能夠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更是一個讓我佩服的特點。 為這本書奠定基礎的是第一位作者保羅‧海恩,他是一位畢生投入經濟學教育工作的經濟學家,他在2000年過世,後來的更新完全留給另兩位作者,這本《經濟學,最強思考工具》是保羅‧海恩留給經濟學學生的禮物。 雖然是一本教科書,但怎麼看都可以看出它不是一般普通的教科書,這是一本很想把學生教會的老師所寫的書,教會什麼?會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什麼是經濟學家的想法?那你當然要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我注意到有趣的一點,這位想教會學生的老師非常期待學生們的提問,以至於書中經常自問自答,熱烈的討論不同的觀點。我在大學教書這麼久,教室後方會不時放冷箭、舉手發問的學生至今仍未出現。 如今我已經打消了撰寫經濟學入門教科書的念頭,最後藉著這個導讀寫下我想教給學生的重要一課。翻開這本書,讀者很快就會學到市場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政府干預價格會破壞市場達成供需平衡的機能,產生政策無意的後果。我們身邊就有一項價格管制,至今已經實施了將近70年,仍然沒有要解除的跡象。 我所說的就是三七五減租。當你讀過這本書之後,應該很容易看出三七五減租就是政府直接訂定價格上限,限制出租農地的租金不得超過一定的標準。這項在1949年實施的政策普遍被認為嘉惠了當時眾多租地耕種的佃農。問題是,地主蒙受損失,當然會有許多人打算收回出租地,如此一來,對原本有地可耕的佃農處境反而更糟,於是在三七五減租條例立法時,就加上了地主不得單方面撤租解約的限制,這個限制嚴重改變了出租耕地的產權。 出租農地的租約到期後仍不得單方解約的限制,可能是減租價格管制政策無意的後果,卻成了法律而永久存在。好在後續的「耕者有其田」讓許多佃農成了耕地的所有人,解決了大部分問題。剩下的出租耕地則成了無法自由訂定契約的財產,而且在產權被破壞的情況下,一直存在至今。 簡單的價格管制,變成產權殘缺,就這樣不合理的繼續了超過60年。為什麼執政者不廢止?為什麼民意機構不修改?甚至上到釋憲程序後,大法官會議也不願承擔起責任,解除這項出租農地的產權限制。為什麼?我還在努力尋找答案。目前的答案是,因為台灣有太多人不會用經濟學家的想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