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時間是什麼?從哪裡來、又要流向何方?德國當代哲學大師邀你走入這場如詩如畫的時光之旅,一探最難解的永恆之謎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時間之書 Zeit: Was sie mit uns macht und was wir aus ihr machen 作者: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 Rüdiger Safranski 譯者: 林宏濤 出版社:商周出版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02/0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ISBN:9789864774128 叢書系列:哲學人 規格:平裝 / 312頁 / 21 x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出版品。」──德國《焦點》雜誌 時間是什麼?從哪裡來、又要流向何方?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邀你走入這場如詩如畫的時光之旅,一探最難解的永恆之謎
★《明鏡週刊》、《法蘭克福匯報》、《時代週報》等眾家媒體評論一致盛讚 ★國際尼采學會大獎、托瑪斯‧曼獎、各大文學獎得主 最新暢銷力作 ★耿一偉︱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奧古斯丁,《懺悔錄》 為什麼無聊的時候,總是度秒如年,快樂的時候,時間卻又倏忽即逝? 時鐘的刻度呈現的只是客觀的時間衡量標準, 是其中發生的事件改變了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 而時間的社會化與金錢化,更讓我們的世界彷彿不斷加速快轉。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薩弗蘭斯基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迷宮, 巧妙交織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科學和個人省思,以生命的各個切面來了解時間, 從無聊、憂慮的時間,一直到社會化、世界、宇宙的時間, 探索時間到底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我們又用時間創造出什麼。 人類縱然無法左右時間的流向,卻能與時間玩場遊戲, 用創作的靈光來留住永恆的瞬間。
各界讚譽
「一場饒富興味的旅程,帶領我們穿越時間經驗的迷宮,從無聊到永恆的時間……薩弗蘭斯基展現他慣用的精湛技藝和敏銳洞察力,交替運用幽默詼諧的嘲弄和妙語如珠的箴言來為時間下註腳。」──《明鏡週刊》(der Spiegel)
「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出版品。」──德國《焦點》雜誌(Focus)
「本書最精采之處在於,薩弗蘭斯基巧妙地運用文學、文學史和哲學的角度來爬梳時間,從無聊的時間、開始的時間、憂慮的時間,一直到其他許多別出心裁的時間。」──德意志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
「薩弗蘭斯基如同歷來思想家與詩人的寶庫,讓他們穿越時間之河,來到有著各種疑難雜症的現代。」──《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薩弗蘭斯基讓文學傳記變得平易近人,並將哲學的奧義公諸於眾。」──《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薩弗蘭斯基天賦異稟,能將繁複的思想分門別類,更是才華橫溢的風格大師。」──《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薩弗蘭斯基可說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家,他的筆鋒既犀利、又充滿溫情。」──《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薩弗蘭斯基是德國最舉足輕重的思想史作家……他的作品精彩絕倫,帶領讀者體驗知識的無盡奧妙。」──《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薩弗蘭斯基的筆觸總是如此生動優雅,並具有相當的智識分量……他的文學與哲學書寫,為當代讀者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時代週報》(Die Zeit)
「薩夫蘭斯基博學多聞且品味高尚,文風既敏銳又雅致……他的功力深厚,能把最艱澀難解的文本轉化成好讀的文字。著實令人欽佩!」──《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和文學家,一九四五年生於德國羅特韋爾(Rottweil),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習哲學、日耳曼語言文學、歷史學和藝術史,之後陸續擔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冊》(Berliner Hefte)編輯、德國電視二台(ZDF)的「哲學四重唱」節目主持人,二○一二年受聘為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榮譽教授。
薩弗蘭斯基著作等身、獲獎無數,作品被翻譯超過三十國語言,其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華等大師書寫的傳記,皆獲得各界好評,被譽為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家,二○○三年出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出版,2007)更獲得國際尼采學會大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項大獎。
重要獎項紀錄: 2017︱路德維希.希伯爾內文學獎(Ludwig-Börne-Preis) 2014︱托瑪斯‧曼獎(Thomas-Mann-Preis)、阿登納基金會文學獎(Konrad-Adenauer-Preis) 2006︱《世界報》文學獎(Welt Literaturpreis)、賀德林文學獎(Friedrich-Holderlin-Preis) 2005︱萊比錫書商獎(Preis der Leipziger Buchmesse) 2003︱國際尼采學會大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 2000︱薩克森安哈特州尼采獎(Friedrich-Nietzsche-Preis des Landes Sachsen-Anhalt) 1998︱恩斯特.羅伯特.庫爾提烏斯獎(Ernst-Robert-Curtius-Preis) 1996︱美茵茨學會威廉.海因澤獎章(Wilhelm-Heinse-Medaille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Literatur, Mainz)
相關著作:《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致死之病》、《血田》、《獵眼者》、《人的條件》、《自我的追尋》、《等待哥倫布》、《人造地獄》、《無私的藝術》、《藝術想怎樣》、《正義的理念》、《與卡夫卡對話》、《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上帝的語言》、《神子》、《我的名字叫耶穌》、《如何改變世界》、《文明的哲學》、《奧斯卡與我》、《g先生》、《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的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讀論語學英語》等作品。
相關著作:《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人的條件》《大蛻變》《奧斯卡與我:普列希特給兒子的 20 堂哲學課》《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曾經,有個偉大的素描畫家:卡夫卡和他的41幅塗鴉》《正義的理念》《死後的世界》《法學導論》《獵眼者》《等待哥倫布》《致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與卡夫卡對話》《與改變對話》《與改變對話(首刷限量書衣版)》《菁英的反叛》《讀論語學英語:論語中英文譯注讀本》
目錄 【專文導讀】時間、事件與逍遙︱耿一偉 前言 第一章 無聊的時間 無聊的種種好處。事件過去了,時間來了。難以忍受的線性時間。等待。果陀。文化是消磨時間。從事件的帷幕窺見時間的虛無。形上學的耳鳴。對於無聊的浪漫主義考察。無聊之劇三幕。山重水複的時候,人必須自己找到出路。自由和開始。「生成」時間。
第二章 開始的時間 開始的樂趣。文學場景裡著名的從頭開始的人,從卡夫卡、弗里施到韓波。史威特和史耐德事件。開始、自由和決定論。初訪奧古斯丁:經過編寫的歌曲。開放和封閉的時間。現代生育繁殖的困難開端。從自己開始、自己動手。漢娜.鄂蘭的「新生」哲學。前景看好的開端的種種機會。
第三章 憂慮的時間 憂慮─主司時間經驗的心理作用。對於時間之流的憂慮。海德格的憂慮:沉溺在世界裡而且逃避死亡。作為可能性的意義的憂慮。問題是:在憂慮中保持自我。重新發現一個「最幸福的民族」。沒有未來意識就沒有憂慮可言。在風險社會裡的現代化的憂慮。古老的憂慮的重返。
第四章 社會化的時間 時鐘在測量什麼東西?用規律的運動過程去測量不規律的運動。時鐘作為社會體制。金錢的時距。時間紀律。莫名其妙的準時。魯賓遜的日曆。同步性。即時通訊。普魯斯特的電話和來自冥府的聲音。延伸了的同步性的難題。「現在」的增值以及儲存的「過去」。
第五章 時間管理 被囚禁在時間表裡。當時間短缺的時候,在救恩史、歷史、資本主義的意義下。債務和借貸。金融經濟的時間。加速度。各種不同的速度。飛馳的靜止狀態。火車。現在對時間的殘餘的攻擊。浪漫主義的批評:風馳電騁的時間之輪。
第六章 人的一生和世界時間 有期限的人的一生,沒有期限的世界時間。周而復始的時間減緩了緊張關係。基督教對於世界時間的抨擊。時間的虛無。再訪奧古斯丁。一段時間,而不是一個時間點。關於時間經驗的一點點現象學。沒有現在的種種過去。現實的時間和想像的時間。荒謬和世界時間的實現:唯物論的、基督教的、進步的、演化的。
第七章 宇宙時間 時間的開端。初始奇點。物理學裡的末世論。羅素的文化之舟以及廣袤的太空夜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不是一切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也不是活在同一個時間裡。同步性之謎。時空。超越人與世界的二元論。愛因斯坦的宇宙信仰。崇高者。
第八章 屬己時間 身體及身體節奏的屬己時間。屬己時間的保護是個政治議題。在屬己時間的迷宮裡。真實性消失到哪裡去。屬己時間粉碎了「同一律」。每個人都是最後的證人。「那朵雲只出現了幾分鐘」。鳥類學的上帝存在證明。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再論時間經驗的現象學。為什麼我們總是遲到。突如其來的事物。
第九章 和時間玩遊戲 透過語言和文字創造的間隙。時間階段的發現以及敘事者的誕生。「喀什的滅亡」,一則非洲神話。敘事作為生存工具。一個文學時間模型的簡單的類型學。從奧德賽到巴爾扎克,從伊底帕斯到推理小說。生活謊言的動機。哈姆萊特和他的躊躇不前。史詩和戲劇對時間的處理。繪畫的時間。拉奧孔為什麼不叫出聲來?猝不及防。攝影和真相。一個女人渡河。像巴布一樣。芝諾悖論。普魯斯特不由自主的記憶畫面。永恆的瞬間。音樂。
第十章 成熟的時間和永恆 柏拉圖的永恆和當下的日常生活經驗。忘了時間的全神貫注。屬靈的和屬血氣的神祕主義。美感的偉大片刻。尼采。霍夫曼斯塔、普魯斯特和阿多諾。追求不朽。生命期限的延長。靈魂不滅?蘇格拉底之死的原始場景。思考不能想像一個沒有自己的情況。基督復活的信仰。更加自我中心主義?放下及其種種困難。
參考書目 作者識 收回 序 時間、事件與逍遙︱耿一偉
我第一本買到的薩弗蘭斯基(Rudiger Safranski)著作,是北京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海德格爾傳》(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在那本書裡,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艱澀的哲學概念,被還原到不同的時間脈絡。原來過度抽象的術語,開始有了血肉,與哲學家的生平及環境發生連結。我們別忘了,海德格最知名的著作是《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 , 1927),而人類活在世上的最重要特徵,對海德格來說,就是「憂慮」(Sorge)。如同薩弗蘭斯基在本書導論提到:「憂慮是我們的時間經驗裡一直在運轉的器官。它會襲向生活的每個領域,因為不管我們做什麼,或是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必須以時間的流逝為代價。」(頁16)
人為何會憂慮?答案不難理解,我們會死亡(正確的說法,是身邊會有至親好友死亡,讓我們體會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測),我們領悟到人生在世的時間是有限的。面對這個有限的時間,我們開始憂慮要如何利用。海德格的觀念貫穿在《時間之書》這本書當中,自然也是因為在對時間的思索上,海德格是現代最具開創性也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但《時間之書》並不是《存有與時間》的通俗版,薩弗蘭斯基只是建立在海德格對時間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為我們寫了一本時間的傳記。
薩弗蘭斯基非常會寫哲學傳記,顯示他的學識淵博,而且行文流暢,通俗易懂。在經歷《海德格爾傳》的愉快閱讀經驗後,之後他每一部作品的中譯本,從《尼采,其人及其思想》(Nietzsche: 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2007)、《席勒傳》(Schiller: oder Die Erfindung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2010)、《叔本華及哲學的狂野年代》(Schopenhauer und die wilden Jahre der Philosophie, 2010)、《榮耀與醜聞:反思德國浪漫主義》(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2014)到《歌德與席勒:兩位文學大師之間的友誼》(Goethe und Schiller: Geschichte einer Freundschaft, 2017),我都沒有錯過。傳記是對人一生的描述,而傳主的每個階段與下個階段,既有連結,又有不同發展。傳記主要在記錄與詮釋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也就是關鍵性的事件。《時間之書》在書寫策略上,也遵循了這兩個原則,連結與事件。
《時間之書》的結構並非是每一章獨立,而是分階段的環環相扣。第一章〈無聊的時間〉結尾,從個人生活中找不到有意義的事件而感到無聊,推論到可以透過決斷論(又一個海德格的術語),選擇重新開始生活。於是這就帶領我們到第二章〈開始的時間〉。但是展開一個新生活領域的同時,未來的不可知也在等著我們,於是該章結尾又提到〈憂慮的時間〉。
第四章一開頭就將前三章併在一起論述,這前三章彷彿還處於時間的未成年階段,只與個人時間相關。第四章〈社會化的時間〉則進入了社會化的成年世界,與第五章〈時間管理〉一同討論從社會角度對時間的運用。第六章〈人的一生與世界時間〉更擴大範圍將人類整體的時間納入,探討歷史的作用。
第七章轉向從空間角度論述時間,首先是最大距離的〈宇宙時間〉。下一章則逆轉到最近距離的角度,也就是關於身體的〈屬己時間〉。第九章〈和時間玩遊戲〉依舊停留在身體經驗,但切換到另一個平面,從語言與藝術的創造性角度,看待個人如何體驗到時間的昇華,並在結尾把這個平面掀開,認為「在這裡發現的正好就是時間與永恆的關係」(頁257),順利過渡到最後一章〈成熟的時間和永恆〉。
如果這些章節之間連結,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在這些內容背後,還有另一個隱而未見的重要概念,那就是「事件」。或許我們可以放慢一下腳步,思考一下什麼是「事件」。前面我提到,傳記總是在描述傳主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把生活中所有點點滴滴,都納到傳記裡。《時間之書》同樣描繪了在理解時間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一旦問起「事件」到底為何,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與奧古斯丁一樣的窘境——那麼事件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
事件與時間一樣,是一個奧祕,彼此之間有密切關聯。薩弗蘭斯基在《時間之書》中,經常提到「事件」,每一章都會出現好幾次,但他並沒有特別給予定義或說明。他在導論首先提到一般對時間的看法是「它不外乎事件可測量的久暫」(頁14),接著下一頁他又提到「當人們沒有什麼事件可以消磨,時間的流逝尤其明顯。」但我們可以確認,釐清事件的特質,對於解開時間的奧祕,至關重大,因為「一個真正沒有事件的時間並不存在。」(頁23)。
在《時間之書》的原著裡,「事件」的德文是用「Ereignisse」,這不免讓我們聯想到海德格晚期的另一重要概念「Ereignis」(本有)。海德格逝世十三年後才出版的遺著《哲學論稿》(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89),被視為是與《存有與時間》並列的重要著作,其副標是「從本有而來」(Vom. Ereignis)。關於這個術語的翻譯,如同海德格的「Dasein」(此有)一樣,向來有很多爭議。但即使Dasein不能等同於人,但把人視為最具代表性的Dasein,把事件理解為最具代表性的Ereignis,通常在閱讀海德格著作的過程中,最不容易迷路。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在《海德格爾傳》對這個詞的解釋,薩弗蘭斯基援引海德格本人的說明:「但在此期間,所發生(Ereignis)的還只是孤獨(Einsamkeit),所以海德格用一連串與事件發生及孤獨押韻的字串來表達它,以Ereignis始,以Einsamkeit終:『Ereignis(事件發生)總是意味著Er-eignung(為—佔有)……為—佔有(Er-eignis)以及它在時間——空間中的無根無底性中的配置是一個窩……』」
總之,事件就是時間被某些活動佔有了,有事忽然發生了,所以事件是有開始的。基於「任何一整個事件序列的開始,都會改變對時間的知覺。」(頁60),事件造成各種不同的時間現象,所以現代人面對了「媒體技術則是現代加速的關鍵事件。」(頁142)即使在物理世界裡,事件一樣重要,「所以說,宇宙不是沒有起點的,就連時間也有個開端:唯有事件發生,才有時間的存在。」(頁179)或許事件的方向性,跟熱力學第二定律有關,「這就是時間之箭:整個事件不可逆的定向性,從某個秩序的非隨機狀態到秩序瓦解的隨機狀態」(頁182)。
事件造成某種轉折,通常發生在外在,也可能出現在內在。薩弗蘭斯基強調:「例如說,人看到樹上一片有斑點的葉子落下,在秋風中款款搖擺……但是一旦人們仔細觀察它,這個事件就會嵌在記憶裡佇留一陣子。這個獨一無二的事件為了在現實世界裡找到一個位置,必須有若干證人。如果它不曾保存在任何記憶裡,那麼它就會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頁214-215)所以事件跟時間一樣,並非全然客觀。人的時間感,可以從百般無聊到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向來不是均質的。事件也可以誕生於虛構世界,一本小說,一場電影,一部影集。在故事的世界裡,事件甚至可以是「直線式的、網狀的、以及週期性的時間模型。」(頁242)在人類的創造性活動裡,事件不再是不可逆的線性,「詩會展開事件,而造型藝術則是把它們濃縮到某個瞬間。」(頁278)
即使海德格著重在伴隨死亡的有限時間所帶來的憂慮,但同樣深不可測的事件,如同每個生命誕生般獨一無二,也會不斷闖入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時間的感受與方向,甚至「喚起令人欣喜若狂的片刻,把我們從平常的時間虛度裡拉出來。」(頁265)
當然,薩弗蘭斯基為我們解說的時間觀念,主要是屬於西方的。如果換成東方,從佛教的輪迴觀、《易經》的變爻、《中庸》的「君子而時中」、《莊子》的「安時而處順」、北宋儒家程顥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到俳句的日常瞬間,那肯定是時間的另一個故事,情調也不會是憂慮,而可能是逍遙了。
(本文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