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普立茲克建築獎第一位獲獎女性建築師,英國女王封為「建築女爵士」 名列《Time 100》思想家影響力第一人,曲線∙流動∙穿透──打開未來視野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札哈˙哈蒂作品全集 1976-2016:繪畫、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家具、餐具、燈飾、汽車、時尚精品 Zaha Hadid Expanded and Updated
作者: 札哈˙哈蒂工作室
出版社:原點出版
出版日期:2018/01/29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1000元
ISBN:9789869555616 叢書系列:architecture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5*24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普立茲克建築獎第一位獲獎女性建築師 英國女王封為「建築女爵士」 名列《Time 100》思想家影響力第一人 曲線∙流動∙穿透──打開未來視野,設計師必備創新養分
1976開業至2016過世, 145件建築設計+逾60件家具、燈飾、精品 320頁作品全集專書,台灣首度問世 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席Aaron Betsky──重量級導言介紹 建築教授專業審定∣翻譯∣註釋
「我不相信和諧。我不喜歡妥協。」──札哈˙哈蒂
「她是美麗與力量的化身。」──庫哈斯|北京中央電視台建築師 「Zaha Hadid沒有發明新型態的構法或技術;而是用顛覆的方式呈現給我們一個新的世界。 她在主體和客體的溶解中找到現代主義的根源,並把它們帶到現代地景的舞台上。」──Aaron Betsky
「Zaha Hadid 以其堅定的信念及恆常不退轉的熱情,為長久屬於男性建築師的星空,劃出一道閃亮奪目、大膽獨特的光芒!」──黃惠美|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總監
「Zaha Hadid的建築,像是一幅幅自由揮灑在地景上的抽象畫。」──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中國代表作品 北京─北京望京SOHO、北京銀河SOHO。 上海─上海凌空SOHO。 廣州─廣州歌劇院(可容納一千八百人的廣州地標建築)。 香港─山頂、香奈爾行動藝術館、賽馬會創新樓。
專業推薦 陳珍誠∣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成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張樞∣建築師、交通大學建築所教師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黃惠美∣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總監,彭文苑∣彭文苑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 審定 漆志剛∣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 何振寰∣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札哈˙哈蒂2016年3月31日因心臟病突然過世,享年65歲,留下無限的遺憾。喜歡穿著三宅一生服飾的ZAHA HADID,生於伊拉克巴格達,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後來定居英國,於2004年成為首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在國際建築界享負盛名。
有人形容她是「永遠在噴火的火山。」她的作品和人一樣充滿爆發力。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11歲就立志想當建築師,上大學時,她先念數學,之後轉念建築,1977年拿到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專業文憑,之後加入北京中央電視台建築師庫哈斯的大都會事務所(庫哈斯是她在學時的指導教授),3年後在倫敦成立自己的事務所。
哈蒂最直系的建築血統,來自倫敦的AA建築聯盟學院。她求學時期,這所學校正處於全球建築實驗中心的巔峰位置。從論文設計「馬列維奇的構造」,到令她聲名大噪的香港「山頂」競圖作品,她向成千上萬的建築師和設計學生證明,她所建立的設計方法是一種嶄新的建築形式。雖然香港「山頂」和1986年德國柏林的康達姆大街等競圖作品,雖然令人驚豔,卻被認爲太過前衛、天馬行空,無法落成。畢業16年後直到1993年,才蓋出第一棟建築──德國維特拉消防站,正式擺脫紙上建築師。2004年獲普立茲克獎後,開啟作品遍布全球55國的成功之路。 她在中國有多棟代表作品,從容納一千八百人的廣州地標建築──廣州歌劇院、到曲線大樓──北京望京SOHO、北京銀河SOHO 、上海凌空SOHO,以及香港賽馬會創新樓。書中更收錄了她與爆破藝術家蔡國強於2003-2004在芬蘭合作的「雪秀」展覽。從這些建築中,可見她引領21世紀建築風潮的曲線、穿透和流動等特質。 除了中國之外,她近年最為國際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作,還包括帶有她鮮明個人風格的羅馬MAXXI國家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德國狼堡斐諾科學中心、BMW汽車廠辦中心、香奈兒行動藝術館,到重塑城市風貌的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米蘭城市生活。2012年為亞塞拜然設計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更用建築為這個年輕的穆斯林國度寫下新歷史。而世界上最長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未來也將於台灣淡水落成。
這本作品全集出版不易,不僅版權來源多樣,授權複雜,能完整收錄尤為難能可貴。導言由跨藝術、建築、設計權威教父Aaron Betsky重量執筆。書中不僅以精采圖文收錄她1976年開業到2016年辭世,創作生涯全設計,此外還包含繪畫、策展、時尚精品、燈飾、餐具、家具、家飾和室內設計,全窺ZAHA四十年生涯的創作精華。
本書特別邀請專業人士翻譯、審定,企盼將建築設計上的新名詞與新技法,於書中做出完備的註釋說明與專業名詞的審定。
【作者簡介】 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
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第一位獲頒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女性建築師,2010名列《Time 100》思想家影響力第一人,並兩度榮獲英國年度建築獎RIBA Stirling Prize。
【導讀人簡介】 艾倫˙北斯基 AARON BETSK
現任萊特建築學院院長(2015-)。 曾任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2008)、辛辛那提美術館館長(2006-2014)、荷蘭建築學會執行長(2001-2006)、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1995-2001)。 為當代建築與設計領域極具影響力的評論家、策展人、作家、與教育家。
【審定人簡介】 漆志剛 pp. 6-51 曾任教於東海、 交大、淡江、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等建築系所,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同時主持Jr.Gang Architectural Lab。 創作包含建築、室內、策展與實驗研究等,主編出版《同居台北》於2013年獲金鼎獎。
何震寰 pp.52-303 畢業於台大社會學系、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英國AA建築聯盟(Landscape Urbanism),中華民國建築師高考及格。曾任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專案經理、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專案經理、英國札哈.哈蒂建築師事所Project Leader、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現任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視建築為事件與資源的調配產物,建築師角色除了作者性,更在於代理人的任務,用以協助相關當事人創造建築成立的條件,在其中展現空間美學與價值塑造。 專長領域為建築、城市、地景設計、建築數位形態發生論、前端建築科技與構築、數位構築、設計研究與研究式設計、參數化建模。設計教學著重永續與生態觀照下的可適應性與胚胎生長形態及參數化設計,強調冒險、創新、探索與實驗研究式設計,並要求設計中具備批判性與前衛觀點,以及有意義的形態與設計策略。
【翻譯簡介】 劉彥均 pp. 6-51 美國雪城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她曾於AECOM擔任都市設計師,學生時期曾於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實習。現任Jr.Gang Architectural Lab主持設計師,致力於建築實驗、研究、與策展。
何震寰 pp.52-125, 228-257, 275-301
吳莉君 pp.127-22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建築的法則》、《建築的元素》。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引言 第一篇 建築設計
第二篇 物品 家具與室內設計
第三篇 作品資訊
超越89度
電影,一方面使我們對於主導著人們生活的必然事理有進一步的領會;另一方面,電影設法讓我們相信,有一個浩瀚並超乎想像的活動場域。我們的小酒館和大街小巷,我們的辦公室和陳設的房間,我們的火車站和工廠,似乎將我們絕望地囚禁起來。然後,電影以十分之一秒的瞬間炸藥,將這個有如監獄般的世界轟炸得支離破碎,所以此刻,我們在電影一望無際的廢墟瓦礫中,泰然且冒險地踏上旅途。透過特寫、空間擴張;隨著慢動作,活動延長。放大的瞬間畫面並非單純地以更精確的方式,呈現一切不明顯但卻可見的事物:它顯露的是拍攝主體嶄新的結構組成。因此同樣的,慢動作不僅呈現了我們所熟悉的運動特質,還揭露出運動特質中全然未知的面貌,「它們看起來遠遠不像被延遲的快速運動,而是被賦予滑行、飄浮、超自然等奇特的運動效果。」顯然地, 肉眼所見和攝影機所拍攝的事物,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那是因為無意識瀰漫的空間取代了人們有意識探索的空間。1
引爆十分之一秒的瞬間 Zaha Hadid 是傑出的電影攝影家。她的目光就像一台攝影機。她用慢動作、平移、高速靠近和特寫鏡頭、跳接和敘事節奏來感受城市。當她描繪圍繞在她身旁的世界時,她刻畫出那些未知的空間。她發掘了潛藏在我們現代世界的事物,並繪製成烏托邦的分鏡腳本。她大膽探索,時而放慢、時而加快日常生活的節奏,並將她的環境透過建築的精準曝光作為一種再現的形式。她建造了有如十分之一秒爆炸的瞬間。
這並非意味著她不是一位建築師。一直以來Hadid都將目標放在建造,而她的圖面,(早期的畫作和她將結構化身為為肢體語言和奪目造型的手法),更是她進一步邁向構築的推手。然而,她從沒打算過將獨立的物件置入空白基地中。相反地,她的建築是導致空間擴張的高密度聚合體,她壓縮了所有形成建築的能量,從機能到技術服務設施。她的建築可以從這種密度下自由擴展,創造出天馬行空的空間。在那曾經(可能有)私人活動、牆和管線的地方,現在則是劃過地景的碎片和面,打開了一個我們從未想像過的空間。
Hadid以類似的方式打造她的建築職業之路。她將幼時編織地毯上的回憶,混合進倫敦的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學習歷程裡。她用二十世紀初藝術家所創作的形式作為構築元素,來從中豎立她抽象記憶中的宮殿。她擷取都市的能量和深刻的地景輪廓,像披風那樣圍繞著她,然後,將這股力量化作探索的出發點,邁向她多角形式的未知領域。
或許有人會說,Zaha Hadid是現代主義者,她對創新宣示的方式,是設計出與科技核心緊密結合的開放空間(lofts)。2 Zaha Hadid沒有類型、使用次序、預設立場或是地心引力的包袱:她深信我們可以且應當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標榜著以自由至上的世界。我們將自過去中解放,從社會常規的限制中、物理法則中和我們的身體中擺脫。建築,對於像Hadid這樣的現代主義者,總是在局部構築著這樣的自由世界。
現代主義的三種狀態 傳統上,這樣的現代主義有三種層面。首先,其追隨者相信新的結構。一個好的現代主義者認為,運用科技,我們得以更有效地利用我們的資源(包含我們自身)創造出最大量的盈餘,無論是空間上的還是價值上的。這樣的「過剩」是那永遠的新、未來與烏托邦的史詩般實現。它無形並且是在形體最極簡時才會產生。第二,現代主義者相信新的觀看方式。或許世界已然全新,只是我們沒有認知到這樣的世界。我們慣用被訓練過的方式去察覺我們所見。如果我們能夠用新穎的方法觀看,僅僅透過這樣的行動,我們便可以改變世界。我們必須對我們存在的現實世界打開雙眼、耳朵與心思。於是,我們將能得到那已然存在的自由。第三,現代主義者希望再現現代性的真實。融合上述兩個層面,現代主義者將我們新的感知,轉化成我們已創造形式的再現。這樣的形式是真實的原型,其中事物已被重新排列和溶解,這一刻,除了嶄新之外的事物消失無蹤。以新的方式表現新事物,只要用我們的眼光,就可以建構一個新世界,並居住其中。
現代主義的第三個層面正是Zaha Hadid作品的特徵。她沒有發明新型態的構法或技術;而是用顛覆的方式呈現給我們一個新的世界。她在主體和客體的溶解中找到現代主義的根源,並把它們帶到現代地景的舞台上,這個被她重新塑造成一個可以任我們恣意漫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