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學校是孕育一個人思想養成的最重要歷程,校園因此可說是地方最重要的公共場所。不論都市、城鄉、山巔或海邊,有社區、有聚落的地方就有學校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學校夢田:劉木賢建築作品集
詳細資料
ISBN:9789862821992 叢書系列:建築 規格:平裝 / 280頁 /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 劉木賢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7/08/1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校園的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小王子, 讓他們自在地去探索、相遇和發覺, 讓學校成為孩子編織夢想與創造想像力的基地。
★【臺南市長】賴清德:關懷幸福教育的建築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綠建築政策最佳代言人!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局長】范巽綠:以工學詩人優雅的筆觸在天地晨昏間,導覽著一畦畦散落在臺灣魅力城鄉之間的「夢田」。
★【前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學校夢田》對全體校長、教育界、家長會、社區、建築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湯志民:《學校夢田》的各項校園建築,紀錄了他對學校建築美學、綠建築、創意與永續經營的體現與貢獻。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張基義:《學校夢田》是教育建築的資料集成,南方經驗的忠實紀錄,更是建築師社會責任的關鍵報告。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美術史教授】蕭瓊瑞:劉木賢的學校建築設計,已形塑一套教育哲學的架構,更進入藝術創作的品質。
★【建築改革社副社長】徐岩奇:《學校夢田》是下一波新校園運動的討論基礎。
學校是孕育一個人思想養成的最重要歷程,校園因此可說是地方最重要的公共場所。不論都市、城鄉、山巔或海邊,有社區、有聚落的地方就有學校。而每一所學校的興建,都承載許多人的需求與夢想,包含學校所有師生、家長與學校周圍的社區民眾,有形的意見與說不出來的期望概念。 本書為建築師劉木賢的校園建築作品集,收錄他所規劃的16件校園設計案例。從一開始的紙上建築構思,興建校舍的日曬汗水,到實體建築物的出現、學校師生搬進新家後的啟用感想,全書以圖文並呈的方式,講述每座校園建築的空間意涵與故事脈絡,精彩完整地描繪建築背後的設計歷程與劉木賢追求永續經營與尊重自然生命的設計哲理,為讀者開啟一場教育哲學與建築工學的詩意對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木賢
1960年出生,海埔國小、永福國小、建興國中、臺南一中、淡江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主要經歷│ 開業建築師 成大建築系兼任講師 臺南大學教育系兼任講師 「南方建築論壇」策劃人 「建築改革社」共同發起人 臺南東北扶輪社社長 緣起文教協會理事長
│獲獎榮譽│ 公共工程金質獎 公共工程金安獎 七座優良綠建築設計獎 五座國家卓越建設獎 六座建築園冶獎 中華建築金石獎 「學校建築之光」首屆建築師獎、建築獎 淡大菁英獎、首屆建築系傑出系友獎 目錄
推薦文| 關懷幸福教育的建築家/賴清德...........4 綠建築政策最佳代言人/林憲德...........5 打造未來世代的學習空間——在教育「夢田」裡種桃種李種春風/范巽綠...........6 蜜蜂建築師.人間校園赤子心/鄭邦鎮...........8 為孩子開創美麗新校園/湯志民...........11 柔軟的心.溫暖的建築——劉木賢的學校建築藝術/蕭瓊瑞...........12 學校夢田.教育建築.南方經驗/張基義...........13 書寫劉木賢的建築旅程/徐岩奇...........14
作者序|校園是許多人的夢田...........16
小學篇| 知識探索的樂園——臺南市億載國小...........23 孩子的快樂天堂——高雄市路竹區蔡文國小...........39 昔日的祕密花園——高雄市紅毛港國小...........55 新舊校園的銜接——臺南市大光國小...........69 百年老校的更新——高雄市茄萣國小...........81 校園是最大的教具——臺南市新南國小...........90
國中篇| 地震綻開的花朵——南投縣竹山鎮延和國中...........111 樹與牆的故事——臺南市忠孝國中...........123 尋找在地的價值——高雄市岡山區前峰國中...........135 海角社區的樂園——高雄市鳳林國中...........147 可傳唱的校園——臺南市金城國中...........161
高中篇| 鑽石級的綠色校園——南科實驗中學...........175 潔淨律動的巨石——德光中學運動中心...........191
大學篇| 知識與自然的對話——臺東大學師範暨理工學院...........201 田園交響詩——臺東大學知本學苑...........217 神與人的對話——臺灣天主教總修道院...........225 關懷篇|走入校園幽微的角落...........235
迴響篇| 緬懷至親.真心傳愛——母校海埔的榮光/陳麗玉...........250 綠建築示範基地/吳文賢...........251 結合人文與藝術的幸福小學/張宏仁...........252 探索.體驗——學習新驚艷/陳惠娟...........254 以人為本的探索樂園/陳春蓮...........256 公共美學教育場/康晉源...........257 會呼吸的建築/林坤燦...........258 學.思.行——在這山海間的居心地/章勝傑...........259 人文建築vs.幸福工程/王宏寶...........260
後記|回首成長的軌跡...........262 作品年表...........270 看更多 序
作者序
校園是許多人的夢田 劉木賢 《人子》是鹿橋寫給0歲到99歲的孩子們看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書之一。《學校夢田》談的也是0歲到99歲的孩子們使用校園的故事,耗了我五年歲月寫寫改改,再不出版就成了《人子》一書中幽谷的小草,還沒綻放就已枯萎的小蓓蕾。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這一場天搖地動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開始全心投入新校園運動,往後十幾年來事務所一直以學校設計為主。一路走來,從規畫設計者的角度出發,再回到使用者、甚至觀察、評論者的角度,檢視這些設計,有哪些值得再檢討、再改進? 這十幾年間與教育界有太多深刻的對話,讓我體驗到校園扮演著比我們想像還要多的角色。在忠孝國中發現了校園夜的祕密和天微亮時的磁場,在紅毛港國小生態池邊體驗「老人與海」的故事,在億載國小的教學農場園,看到了老人對大地的知識可以傳承,生命在此得到再一次的榮耀。
校園原型 建築家路康對於校園的起源,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路康說:「學校從一棵大樹下兩個人的交談開始」。講者不覺得自已為師,聽者不認為自已是弟子或學生,其中一人覺得講者的見解很好,回家帶他的小孩來聽,他的小孩聽得有趣,又找他的玩伴來學,於是大家就在樹下分享彼此的心得,這就是一個學校的原型。 教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學校的教育深深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的一生經歷家庭、學校與社會,而學校生活正是孕育一個人思想養成的最重要歷程。學校一天的生活應包含: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集會、討論、運動、休息、遊戲、飲食、聊天、沈思、閒晃、發呆……等,以往的教育太集中在教室內的上課,而忽略了其他生活空間的需求。因而,《學校夢田》的16個作品,均可看到各種室內、外空間的串連與虛實變化,以滿足各種活動的情境空間。 每一所學校的興建,都承載許多人的需求與夢想!包含了學校所有師生、家長與村莊、社區的一般民眾,講得出來的看法與說不出來的想法,都值得我們去推敲與回應,新南國小和紅毛港國小就在遷校過程中,因師生、社區的互動,而激盪出超過我想像得到的空間意涵與故事脈絡。
校園布局若下棋 建築師在校園規畫與興建過程中,如何扮演像樂團指揮家的角色是個關鍵。要先與校方、家長、社區意見的溝通,將他們的想法轉化成具體的空間設計,同時協調結構、機電、空調、景觀及建築等團隊,並整合營建過程中各種材料、細部與施工環節,至於能否演奏出一場生動精彩的空間表演?還得有賴能溝通的公部門機關和良好的施工團隊,才不會成走調的變奏曲。 學校布局的過程又像小說家編劇本,規畫藍圖設想好每個空間與使用者角色,想像著各場景與角落可能發展的故事情節。但,往往劇情也常失控,因為我們已失去赤子之心,忘了小王子的世界與想像。我曾嘗試在前峰國中藏著蜜蜂、山羊的祕密,這次為了出書再度走訪拍照,隨口詢問學生柱子上的圖騰是什麼?同學竟然驚詫地瞪著雙眼。我在忠孝國中留下古早非洲電話筒,可能也沒有幾人知道那是為什麼?我在許多學校設計戶外空間,希望學生留下校園生活的記憶,地方民眾也能在這裡留下他們自己的故事。 校園規畫過程有如下圍棋,應盡量擴大氣場贏得生機,像鳳林國中、臺東大學連結周遭的環境形成生態網絡,校內的空間配置也營造多孔隙的環境,如果實體校舍配置是棋子,那麼開放空間就像所圍塑的地盤,氣氣相連充滿生機。每一個開放空間都是生態的場所,學校具備了優良的綠化、透水和生物棲息條件,億載國小、忠孝國中均透過規畫,將校園與周遭環境的公園綠地連成一氣,在學校四周人行道以複層化植栽,使學校的通學步道成為生物遷徙的路徑,讓蝴蝶、蜜蜂等昆蟲飛進校園也進入社區,使學校成為社區的生態基因庫。
校園是地方的生活核心 城市裡的小學可以說是一所社區小學,提供社區小孩上學及居民運動、散步等功能。然而鄉村和偏遠的學校可能是什麼?在蔡文、茄萣國小與鳳林國中都看到他們的無限可能。放眼臺灣,每個鄉鎮大概都有這樣的學校,這些學校往往成為地方的生活核心,但以前常常糟蹋了這一塊寶地,粗暴地疊起水泥方塊、水泥道路和種幾棵像電線桿的大王椰子、龍柏、黑板樹。學校規畫時應納入生態環境,也要考量到學齡的兒童、打球的青年、社區的居民,還有退休的老人,因為校園空間涉及了地方每個人的生活層面,大家都期待學校可以滿足他們的活動與願望,像茄萣國小的樂齡學習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我母親晚年時什麼地方都不想去,她只要我帶她去老家附近的海埔國小,推著輪椅逛逛校園,可勾起她許多回憶和話題。大光國小從鐵路旁的一所眷村小學,隨著都市發展變成繁忙都市的一個角落,老校與老校的空間記憶對附近老榮民有相當的療癒作用。 規畫設計一所學校,我習慣搜集當地文史資料,了解一個地方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並想辦法將歷史寫進校園轉化成場景。所以在億載國小的穿堂可以看到臺江內海的演變軌跡,蔡文國小以玻璃牆紀錄了地方英雄余清芳的事蹟。我們喜歡設計一些互動空間如戶外階梯劇場、菜園、交流木平臺,增加人與人之間和校園場景的的關係。所以校園應該是一個累積人文氣息與歷史感動的場所,承載著地方許多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孩子在這裡受教育成長,村民在這兒活動老去,校園就成為當地一部活的歷史教材。
校園是最大的教具 國際建築師協會UIA對於兒童建築教育提出:「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品質,取決於我們今日的孩童。他們是否具有做出周全、適切決策的能力?完全取決於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所學習得到的知識與能力。」 芬蘭於2006年將建築教育列入國家基礎課程視覺藝術課綱中,如同音樂、美術教育一般,從一年級到九年級,甚至延續到高中階段,認定「建築教育的過程」是所有美學與設計教育的基礎,也是公民教育的基礎。國內的華德福與人本教育也都努力在推動這一領域,在新南國小的遷校過程中,學校與我們也嘗試推動兒童建築教育舉辦「小小建築師體驗營」。 校園是學習的場所,一草一木、磚的疊砌、枕木的排列和水的流動,都是教學的素材。學校建築不只是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更希望透過校園空間引發學生思考與多元學習。「迴響篇」中可看到蔡文國小校長扮演大嬸婆,善用校園空間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新南國小陳惠娟老師說得好,潛在課程是孩子自己玩出來的,這裡有好多城市孩子的第一次體驗,也是許多家長的第一次驚豔,有老師和學生的參與,學校的建築有了溫度。新南國小的公共藝術也相當精彩,蕭瓊瑞委員慧眼指認都市軸線的端景為設置地點,造就二位年輕藝術家的傑出作品,還將兒童遷校心得編成美麗的故事繪本。
走進幽微校園的角落 這些年來因學校設計工作關係,認識到許多教育界的朋友,不論工作、旅行或路過,每到一個地方我都習慣會看看當地的學校,從建築外觀設計到校園空間與設備,還有學生與地方的使用情形。復因擔任校舍重建、綠建築補助評選等工作,到過山區、海邊和澎湖、綠島、小琉球等離島,前後走過了幾百所學校。與更多教育先進對談,了解到除了硬體空間的規畫改善以外,也感受到偏鄉與弱勢學生的困境。經常反思我除了幫學校設計美麗的校舍外,對於那些沒有經費建設的偏遠學校,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除了建築師工作以外,我也參加一些民間社團,接觸更多的社會各行各業,因而先後擔任過扶輪社社長與緣起文教協會會長。在臺南東北扶輪社發起設立「鱒魚獎學金」,十多年來鼓勵許多困境中的國中生勇敢再站起,每個受獎學生的背後,都是一個故事和一段辛酸史。 這幾年陪同緣起協會走過屏東瑪家、霧臺原鄉的部落,了解梁明輝鄉長棄教從政的希望工程,共同設立「原住民優秀人才獎助學金」,幫助原鄉孩子的才藝逐夢計畫。還有在永仁高中見證了時超傑教練夫妻,放棄了加拿大優渥生活,來陪學生圓了籃球夢。愛文山的臺大畢業生賴永坤夫妻更是一則傳奇,為山區的外配新住民孩子成立了「赫普學堂」,幫故鄉的農村提供「社區共炊共餐」吃割稻仔飯。從教育局科長轉任的吳建邦校長,結合了後壁區的校長們成立「紅杉木聯盟」,推動偏鄉學生的空中英語教室。 這些故事比建築還動人,加強了我寫書報導的動機,這些足跡讓我更深入校園幽微的角落,也豐富了我建築師的工作生涯。有幸,因工作成為校園與善心團體的交流平臺,將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需要關懷的學子,讓他們擁有公平的學習機會,這是一條值得耕耘的道路。
校園是每人心中的夢田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一個夢,也許嚮往陶淵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觀園,奮鬥一輩子就想能有一棵大樹、一塊菜田、一個水塘的家園。 然而,談何容易?都市寸土寸金,鄉間又有誰有這麼大的手筆? 唯有學校可以實踐這個夢想,校園設個教學農園、生態池、戶外劇場和種下許多大樹,就可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夢田! 無論山巔或海濱,每個鄉鎮每個社區都有學校,家裡無法實踐的夢想空間都可以在學校實踐,多少人的童年要在這裡度過,多少人的願望在這裡達成。兒童在這裡遊戲,青年在這兒打球,媽媽在教室學才藝,中年在這裡跑步,老年在校園漫步。少子化的時代來臨,學校就成立幼兒園減輕年輕人的教育負擔;老齡化社會的來到,這裡又成為銀髮族長照的基地;強震豪雨水災來臨時,學校又隨時可以扮演緊急救難的場所。 學校是地方最重要的公共場所,承載那麼多的可能與希望,值得我們用最大心力種桃、種李、種春風。校園的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小王子,讓他們自在地去探索、相遇和發覺,讓學校成為孩子編織夢想與創造想像力的基地。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