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家貓是獅子的表親,是「新萬獸之王」,其數量正在爆炸;無論溫馴或野性,宅居還是在外遊蕩,都正逐步主宰自然與城市,文化和潮流趨勢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 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 How House Cats Tamed Us and Took Over the World 作者: 艾比蓋爾‧塔克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原文作者:Abigail Tucker 譯者:聞若婷 出版社:紅樹林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7/07/0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90元
ISBN:9789867885913 叢書系列:earth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7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家貓是獅子的表親,是「新萬獸之王」,其數量正在爆炸; 無論溫馴或野性,宅居還是在外遊蕩, 都正逐步主宰自然與城市,文化和潮流趨勢; 就許多層面來看,牠們儼然成為人類的統治者。
事實是,我們對貓情有獨鍾。我們的文化──無論是網路還是實體世界──都被貓「瘋」潮席捲。明星貓咪可以出書、簽訂電影合約、募捐善款,人們搶著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按讚,或付費在一群隨意走動的貓之間品味咖啡。我們承認自己愛貓,卻不甚了解牠們最初是如何走進客廳,跳上床鋪。尤其是,我們能從貓身上得到的利益非常少,牠們既不是稱職的警衛,也不會下美味的蛋,更別說成為坐騎。所以,我們到底為什麼養牠們,還養了幾億隻?
這道題目特別刁鑽,因為貓這種備受珍寵的動物,同時也被歸類在世界百大入侵種之列,背負著破壞生態系統、甚至造成部分瀕危動物滅絕的罪名。澳洲科學家形容,流浪貓對當地哺乳動物的危害,更甚於全球暖化或棲地消失。困惑的動物愛好者有時難以抉擇,到底該在罐頭鮭魚淋上法式酸奶油、用湯匙餵給貓咪吃好呢,還是應該鐵了心,永遠不再理牠們?
作者為著名科學記者兼資深貓奴,親身採訪數十位來自各界的學者專家,從加州天然瀝青坑中保存著一萬多年來的大型貓科動物化石談起,層層爬梳家貓與野化貓對於生態環境的威脅、以牠們為宿主的傳染疾病、TNR與安樂死的爭議,以及古埃及迄今的養貓文化、育種與販賣史、現代人貓關係,直到網紅人氣貓如何征服虛擬世界……娓娓道出人貓從敵對到共居屋簷下的奇妙過程。
---------------------
貓臉之下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
人類從吃素轉為吃肉,可能和貓有關? 我們之所以為貓痴狂,是因為牠們長得像人? 家貓是自己選擇了被馴化? 貓在中世紀是殘酷刑具,二戰後又成了情報金牌特務? 養貓不但無益身心療癒,還可能讓飼主病情加劇? 我們難以抗拒貓的吸引力,全因腦中的某種寄生蟲? 育種者的終極夢想,是培育出外表狂野但內心溫順的大貓? 備受爭議的TNR其實全是「貓囤積症」患者的一廂情願?
好評推薦
「充滿驚喜,就如所有暢銷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一樣,令人對自身所處的世界反思再三。」─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作者
「以清晰觀點,解析人類如何與這群毛茸茸的生物共享世界。讀完之後,保證你在未來會對家貓另眼相待。」─艾琳‧派波柏格Irene M. Pepperberg,《你保重,我愛你:我和我的聰明鸚鵡艾利斯》作者
「科幻小說作家總幻想著外星人接管人類世界──只能說太遲了,家貓早已搶先一步,佔據了我們的家和心。本書生動、不失公允地描述牠們如何統御全球。」─理察‧康尼夫Richard Conniff,《失落世界之屋:恐龍、王朝與地球上的生命故事》(House of Lost Worlds: Dinosaurs, Dynasties, & the Story of Life on Earth)作者
「引人入勝、暖心又幽默,窺探家貓的漫長歷史,堪稱必讀之作。無論你是曾經養過貓,或是曾經被貓收服。」─維吉尼亞‧莫雷爾Virginia Morell,《動物心智:我們如何解讀動物的感知》(Animal Wise: How We Know Animals Think and Feel)作者
「幽默、知識含量高,又具深度見解的調查報導,提供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打破自然界馴化常規的天才生物,實屬佳作。特別是當你家客廳也剛好養了頭獅子,絕對必看。」─布萊恩‧黑爾Brian Hare,《天才神犬:狗比你想得更聰明》(The Genius of Dogs: How Dogs Are Smarter Than You Think)作者
「一趟引人發笑的非凡之旅,讓人得以凝視家貓如何從單打獨鬥的史前食肉動物,一步步邁向虛擬世界的冠軍哏王。這本大心之作同時具備科學佐證,為這群陪伴在人類身旁、最高深莫測的毛茸茸生物,揭開神祕面紗。」─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運動基因:科學剖析傑出運動表現》(The Sports Gene: Inside the Science of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 資深科學記者,為美國知名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聯合組織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雜誌《史密森尼》撰稿。其報導主題多元,從海洋發光生物、啤酒考古學,到吸血鬼人類學,無所不談,涉獵領域廣泛;作品曾入選《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文選》,並獲美國國家科學院肯定。《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是她的第一本專書著作。
譯者簡介
聞若婷 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資深貓奴。嗜讀小說。譯作包括《虎丘情濃》、《沒有名字的人》、《蜂》、《沉默的情人》等等。 賜教信箱:michelle.translator@gmail.com
目錄
導 讀‧我們可能只是愛上了那個愛上貓的自己?/顏聖紘 前 言 第一章‧人貓大戰 第二章‧貓的搖籃 第三章‧家貓無用? 第四章‧吞了金絲雀的貓 第五章‧擁貓派 第六章‧電腦斷層掃「喵」 第七章‧潘朵拉的貓砂盆 第八章‧身世之謎 第九章‧稱霸虛擬世界 致 謝 參考書目 收回 序
導讀‧我們可能只是愛上了那個愛上貓的自己?/顏聖紘
在歷史上,與人類發生長遠關係的動物有數十種之多。一般人馬上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各式各樣的經濟動物、勞役動物,還有伴侶動物。然而不同文化對於不同動物的看法、熟悉度,以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都是大相逕庭的。好比對於歐亞大陸或北美洲的文化來說,馬就是一種相當重要的動物。然而馬這樣的動物並未在南美原住民文化中出現,這是因為奇蹄類的馬並不存在於南美洲的高原或雨林中,反而是偶蹄類的駝馬才是南美高原的日常。
那麼貓咪呢?由中東野貓所馴化而來的家貓,其實也只廣泛存在於歐洲、北非、西亞、中亞、東亞與歐洲白人帶入的北美文化之中。也就是說,雖然貓咪與人類的關係至少長達一萬年,但是牠並非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但是貓咪為什麼既有趣又如此重要?因為牠和人類的關係一向若即若離。相較於由灰狼所馴化的狗來說,貓被人類馴化的過程並非透過合作狩獵、食用或直接收養成為寵物來達成。而人對貓的馴化一方面沒有造就貓的外表的多樣性,二方面也幾乎沒有改變貓的行為與性格。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貓對人的若即若離造就了牠在某些文化中的神祕樣貌與文化地位。
很多人自稱貓奴,那是出自對貓咪的寵愛與情感投射,但是我們真的對貓這種動物,或是貓科動物,還有貓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關係具有深刻的理解嗎?例如「貓科」動物究竟有哪些?「貓屬」動物究竟有多少種?為什麼有些種類的貓可以在相當乾燥的地帶生存?有些貓種卻需要生存在濕潤的森林中?為什麼有些貓甚至演化出可以游泳的蹼?有些絕種的大貓則演化出劍齒?為什麼全球貓科動物的骨骼結構都大同小異,但在體型上卻有天壤之別?
身為一個演化生態學者,我一向認為我們對貓所知太少了。我所謂的「太少」並不是把貓置於一個類似「神祕學」的地位,而是我們對貓的執迷與喜愛,很可能只是因為被馴化的家貓對上了某些人對寵物心理投射的胃口,其實我們對有關「貓」這個字的資訊的了解是狹隘的。所以我們很可能只是愛上了那個愛上貓的自己?而我們對貓又有多少不熟悉的事呢?
好比說貓成為寵物的歷史吧。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被圈養或馴養的貓科動物並非只有家貓,其實石虎、藪貓等物種都曾經被視為寵物圈養。但是為什麼長期以來只有中東野貓被馴化呢?動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過程一直是生物學家關切的焦點議題。我們想要了解的是貓的馴化只發生在中東地區嗎?除了中東以外,還有哪些區域是野貓到家貓發生馴化的中心呢?各種品系的貓的突變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些馴化品系的貓是健康的,有些品系(例如摺耳貓)卻被認為具有生理缺陷?貓的乳糖不耐症又是怎麼出現的?跟人類的馴化有關係嗎?如果貓咪的主食是齧齒類動物,那貓捉老鼠的故事要從哪個時間點說起?是一萬年前的中東野貓?還是貓科動物的祖先原本就有這樣的本領?貓是社會性動物嗎?牠們的社群內有階級之分嗎?例如豹貓之類的雜交寵物能夠活得健康嗎?
這些都是貓咪相關的科學議題。不過一般來說,坊間有關貓咪的書都太聚焦在寵物貓身上,好比怎麼和牠們玩?如何做好居家照顧?或是直接跳離動物行為學的基礎,高談「貓咪心理學」。前述與所有貓科動物有關的深入議題,就甚少被各種「貓書」談論。
這本書讓我感到驚艷的原因是,這位愛貓之人能夠從人類歷史上所經歷過的大小貓科動物著手,進入主題,讓我們對家貓的關注在一開始就擴大到整個貓科動物世界。這種比較宏觀的書寫方式的確可以讓讀者不要在一開始就在書中尋求對家貓萌感的沉溺,進而理性,全面性地理解貓科動物究竟如何進入人類生活。
然而一但提到歷史,就必然會觸及一個愛貓人士的尷尬之處,也就是家貓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水手與船隻的四處散播,成為全球最嚴重入侵生物一事。家貓的確與人類發展出鬆散的合作關係和情感依戀,但是一但心中的最愛成為其他小動物的惡夢時該怎麼辦?從全新世到人類世的大滅絕事件中,人類把家貓帶到所有遺世獨立的海島與原本沒有家貓的大陸,就註定這個悲劇會持續進行。而這個悲劇除了人類本身與家貓之外,還伴隨跟著船隻到處播遷的老鼠與豬而更加駭人。雖然我們經常認為住在穀倉裡的貓咪抓老鼠是大功一件,但是貓咪這種天生的獵人習性,也使得許多受到入侵的島嶼的珍貴動物因此消失。這本書也特別提到澳洲的案例。當人類自己造成馴化寵物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後,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其痛苦都會由動物所承擔。
此外,這本書也花了相當大的篇幅,談論人對貓的愛戀在社會中的地位。一隻看來很安靜的貓咪靜佇在街角,總被認為是一種美麗的意象,但是這樣的意象是怎麼出現的?是因為我們對其他生物看來不吵不鬧的主觀期待嗎?我們對寵物貓的美感評析是來自什麼樣的理念?是基於貓的健康?還是基於我們對萌感的想像?對一種生物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才能討人喜歡的想法,也主導了貓咪的育種,甚至是被商業化的過程。不過幸好除了少數品種外,絕大多數的貓咪品系育成都沒有造成健康上的疑慮,不同貓咪品系之間也甚少因為性格與行為差異,而形成人類迫使的衝突。
我很高興終於能看見一本書,從歷史、科學、文學、社會學等多面向視角來審視人類對貓的痴迷與喜愛,也能夠在迷戀中理性地面對因為愛貓所造成的諸多複雜議題。這本書所談論的貓咪議題或許比較深沉,甚至比較像是集合歷史考證與科普知識的侃侃而談,但是我相信任何對貓咪、貓科動物、人與貓的關係,以及貓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讀讀這本誠懇、豐富與深入的著作。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