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8020361
一本兼具實用性與知識性的工具書。回歸原始的自然生活概念,找回最初生活的美好。
该货品暂时缺货,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
里山生活基本術 山で暮らす愉しみと基本の技術 作者: 大內正伸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譯者:陳盈燕 出版社:晨星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5/05/1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99元 優惠價:9折359元
ISBN:9789861779843 叢書系列:自然生活家 規格:平裝 / 152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一本兼具實用性與知識性的工具書。 回歸原始的自然生活概念,找回最初生活的美好。
生活在都市當中,習慣了便利的水電瓦斯等設施,漸漸地我們失去對自然環境的洞察能力及應對自然的生存技能。而海洋、河川、土地不斷地被開發,也讓自然資源漸趨枯竭並遭受到破壞。透過里山生活的實踐,重新牽起我們與土地間的連結。
最基礎的里山生活技術:除草、生火、砌牆 最簡單的里山生活智慧:築水路、大自然廁所 這是讓你學會所有里山生活基本術的最佳入門書!
本書內容與一般戶外生活用書不同,其包含了 ●山林的採伐方式(不光是砍伐,而是使山林環境回復豐饒) ●如何不使用動力來製材(劈、鑿等技法) ●石牆的堆砌方法 ●水的使用方法(不光是水源,還包括排水、污水處理等,以及自然淨化的結構) ●建造小屋的技術(使用土與石) ●地爐的復活、再生
引導您如何把里山和生活聯結在一起,與都市生活相互對照,學習在自然中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內正伸
1959年出生。插畫家、著作家。日本大學工學部土木系畢業。曾在設計公司工作,辭職之後曾做過拆解山中小屋、地質調查、魚市場、乾貨店、肉店等打工。1986年在《山與溪谷》雜誌中正式出道成為作家。除了自然系列的插畫之外,還有以手書寫的小品文章、手繪地圖等創作。1996年著手進行人工林、里山再生的取材、調查與研究,致力於推廣適合日本的氣候與風土的林業技術。2004 年在群馬縣藤岡市(舊鬼石町)展開山居生活。2009年移居至桐生市的山區裡,而從2011年開始,居住在香川縣高松市。著有《圖解 這麼做就可以打造山林》(合著)、《圖解 培育山林的道路設置》、《打造森林「不種樹」》 (以上皆為農文協)。《鋸谷式 新‧疏伐手冊》(全林協)等。並有親自作詞、作曲的吉他演奏曲。與川本百合子(唱)組成的雙人團體「SHIZUKU」所演出的連環畫劇與音樂表演,在日本各地廣受好評。●網頁:www.shizuku.or.tv
譯者簡介
陳盈燕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東京藝術大學交換留學生。曾任出版社編輯。 目前在日本東京留學中。自學通過日語一級檢定,擅長中日翻譯、口譯。譯作《一小時搞懂什麼叫「憂鬱」》、《暈眩.昏厥:發現原因、及早治療防猝死》、《白血病:認識血液疾病診斷與治療法》(晨星出版)。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何謂山居的技術? 開始居住在山中∕在都市裡動不了的腦袋總動員∕跟前輩居民學習∕不用動力就能建築的先人技術∕研磨後能長久使用的鍛冶工具∕基本上使用手工具∕選擇能夠燃燒重返土地的素材∕火、地爐這項絕佳工具∕不要小看疏伐材/就算不用種,隔段時間也能萌發新芽∕打造光線空間,動物與昆蟲也開心∕里山生活也需要技術∕最重要的是對大自然的禮節 ●展開里山生活,房屋、土地的注意要點 我們居住的地方
第1章 伐木、除草……尋回光與風的最初工作 1伐木、除草的工具 2刀刃的研磨與保養方法 3安裝手工道具的握把 4鏈鋸機的構造 5鏈鋸機的修整與保養 ●如果搞混燃料儲槽與潤滑油儲槽該怎麼辦呢? 6除草與樹木採伐的時期 7除草的實際情況 8採伐的實際情況 9特殊樹木(枯木、斷木、彎木)、傾斜樹木的採伐 10被壓木的處理 11修枝與修剪 12伐倒木的處理(劈除枝葉、圓鋸) 13修剪高處的樹枝 14人工搬運樹幹 15把樹幹製成木材 16柴薪製造與枝葉的利用 ●因除草而重新萌芽的植物們
第2章 砌石與打造基地……重建石牆的方法與實際情況 1石牆的種類與功能 2構造與擋土原理 3必要的工具與服裝 4再生石牆的作業順序 5用分水來拉出直線 6石塊的選擇與堆砌方法 7填裡石、飼石的注意要點 ●堆砌石塊的禁忌 8修整既存石牆與修補石牆連接處 9堆砌高石牆時 10轉角、頂端的處理與完工 11石牆的維護 ●石牆是動植物的小宇宙
第3章 水源與水路…控制水源 1確認水的流向 2水源與取水方式 3設置引水管線 4了解中繼儲水槽 5防止凍結與維護方法 6水管破損時的修補方式 7將排水路視為動植物棲息地 8打造排水路 9水路的維護 10充實水路中的生物 ●在城市裡更應該使用水井 11廁所的廢棄物處理 ●「里山生活」中所見的供水道與污水道
第4章 建造小屋……從建造過程了解木材 1了解小屋構造 2各部位素材與加工 3防雨方式與建地選擇 4材料長度、數量計算----畫出簡單圖面 5木材的加工 6建造的方法與順序 7用番線固定棰 8釘上野地板(橫棧) 9鋪上屋頂 10加上牆壁 ●製作實例/製作石窯與草屋 ●讓建築物持久維持的智慧-斜撐與根繼
第5章 火的使用……以燃燒來終結循環 1火的效用 2用石塊堆造簡單的野外爐 ●把金屬鑄造的爐竈當成火爐使用 3地爐的功能與便利性 4地爐的構造與再生 ●為什麼地爐逐漸消失? 5地爐中用得到的工具 6地爐爐火的燃燒、熄滅方式 7熾炭的保存與利用方法 ●利用熾炭在生活中使用火缽 8灰的利用方法 9地爐房的使用方法 ●移動式爐竈與浴室用火爐
結語 附錄 收回 序
作者序
不分男女老少,現在「回歸山村」正當紅。
林業、自然農業、自然飲食、自給自足、專家的手工復興、老民房再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火……有各式各樣的關鍵字,這些都顯示出有愈來愈多人對單純消費的都會生活產生了疑問,而想要打造出在自然中生活的概念。不僅是自身轉而追求這樣的生活,還有一群人懷抱著強烈願望,希望能夠使周遭環境及紮根於自然的文化重生。
但真正展開里山生活後,卻被那些簡易的素材跟方便的工具搞得團團轉。於是發現原來我們並不具備應對自然(素材)的根本技術,以及缺乏對於山林環境的洞察與土木方面的了解。
舉例來說,像是採伐山林的方法。日本曾大規模造林,當時的杉木與檜木人工林至今仍散布在日本各地。當然不能未經所有者允許就任意採伐,但根據不同情況,能夠進行管理維護(疏伐=砍除)或是轉讓接手。而砍伐下來的疏伐材該怎麼加工呢?是不是沒有製材機具就無法將它們製成木板呢?或是有沒有辦法把樹幹就這麼拿來應用呢?
在多雨且植物繁茂的日本山林中,若無人居住而放置不管理的話,木造住宅很快就會腐壞、石牆倒塌、田地被雜草入侵,灌木也會開始成長,經過幾年後,就變成無法居住的狀態。如何整理這類房屋的四周環境、水源的確保與污水處理方法、還有石牆的再生等,都得靠我們自己解決。
而像是燃燒木材,如果只是放進取暖用的柴薪火爐裡燒掉,未免太可惜。前人會把細樹枝全都留下來,不僅用在取暖、煮飯上,還會應用在其他地方。
雖然具備優良工具、豐富資訊,但我們卻缺乏里山生活的相關智慧與技術,而這些技術也逐漸從山村裡消失。原因在於日本能夠實踐這些技術的山村世代,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了。
因此,我想要出版這本書。希望能藉此將我們真正的自然生活,以及應該有人繼承的技術傳承下去。
本書內容與一般戶外生活用書不同,其包含了 ◎山林的採伐方式(不光是砍伐,而是使山林環境回復豐饒) ◎如何不使用動力來製材(劈、鑿等技法) ◎石牆的堆砌方法 ◎水的使用方法(不光是水源,還包括排水、污水處理等,以及自然淨化結構) ◎建造小屋的技術(使用土與石) ◎地爐的復活、再生
這些也可稱為「木、土、水、火的技術」,或者是「繩文的技術」。
由於日本的自然環境多樣化,無法實用於所有地區,但希望能夠由此在各地紮下發展茁壯的根基。此外,書中使用許多插圖與照片,我是以每一章都能夠獨立成一本書的程度所歸結而成。請參考本書,並從當地前輩們身上學習各種技巧、訣竅,希望有助於打造出屬於您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日本也有很多人提倡回歸自然,並且實踐、讚頌自然生活。我也深受他們影響,喜歡動物的程度甚至到睡在狗屋裡也願意,那個如此喜歡動物、蝴蝶(捕蟲)跟魚(釣魚)的少年,一轉眼就熱衷溪流飛釣,更會背著背包登山尋求慰藉。接著遇到人工林再生問題,於是我來到這裡。
這本書是以相同的流程來介紹,並進一步將重點放在如何將山與生活聯結在一起,也就是能夠與都市裡的生活相互對照的內容。
海洋、河川與平原一寸寸被開發、污染。山脈是最後的堡壘。雖然這座堡壘也慢慢受到同樣的浪潮沖擊,但山脈也許是最後的自由空間,希望能夠由此散發出足以改變都市的能量。
60年代在日本小都市度過幼少期的我,轉為進到山村裡生活,在那裡與純正的山村前輩們聊天、一起流汗的過程當中,促成了本書的誕生。
希望這本書被有心人拿起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