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生于公元一二六九年,本姓陆,江苏常熟人,自幼家境贫困,父母无力抚养。当时永嘉九十岁老翁黄乐,没有子嗣,一直盼望能领养一名义子,于是收养了陆家这个孩子。黄乐很高兴,常跟人说:「黄公望子久矣!」表示「黄公」盼望有孩子很久了。这名被收养的孩子就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纪念一段父子的缘分。
被收养的孩子以后成为元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大画家。
〈富春山居图〉是他八十二岁上下富春江创作的山水长卷。近山线条皴擦,远山淡墨渲染,沙渚两岸,树石错落,极富变化。
黄公望幼年聪明,书读得好,少年时就被选拔参加县里神童科考试。
青年时黄公望在苏州、杭州官府做事,负责田粮赋税。
中年四十几岁以后,因为个性耿直,也被长官贪贿连累,被下狱治罪。
五十岁出狱后,黄公望混迹于全真教中,也有人认为他做过道士。长期隐居民间,卖卜维生,通易经八卦,与儒释道三教的文人都有来往。
他并不以绘画为专业,六十岁以前也很少画作传世,但是学养丰富,游历名山大川,使他笔下山水宽阔淡远。
〈富春山居图〉写江岸山峦迭嶂,浑厚大气,是在描绘客观风景,也同时抒写胸中豁达的襟怀。
将近七百多公分的长卷,观看者如坐舟中,舟行江上,忽远忽近,忽快忽慢,两岸山势随季节晨昏晦明,变化莫测。
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彷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图卷里传达了他信仰的老庄道家哲学,万物静观,沉淀出清明悠远的生命情怀,对生活在匆忙急迫中的现代人,更可以提供精神上的另一种向往。
江中沙渚沼泽,黄公望用轻松、随意率性的笔触横扫而过,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
八十岁,经历生命的浮沉起落,阅历尽人世沧桑,爱恨恩怨都如船过水无痕,因此可以这样静观面前平静无波的风景。
浓墨淡墨交错重迭,树丛草泽,像回首一路走过来的萧瑟之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爱恨只是自己执着吧。
老庄哲学强调「有无相生」,〈富春山居图〉的精采,也在画面虚实的互动平衡。「虚」是空白,在前段堆栈的大山群峰之后,黄公望用将近一公尺长的水平线条带出低矮江岸的土坡沙洲水口。没有山峰,只是单一的线条,和疏疏落落几点苔痕墨点。像在繁杂热闹的大交响曲中,忽然推出一段安静纯粹的大提琴单音的连续。绵延悠长,是看尽繁华的生命,可以回来低低细诉最深的内在心事了。
「虚」比「实」更饱满,是在太多的拥有之后懂得了「舍」的意义。
天空水阔,扁舟并行江上,时间的漫漫长河流去,有缘份同走一段路,打声招呼,如此宁静,无有牵挂。
〈富春山居图〉在元代以后成为历史巨作,影响明清六百多年的绘画主流。黄公望晚年领悟生命的淡远山水,因此成为收藏家重金抢夺的对象。
黄公望至正十年(公元一三五○年)在画上题跋,暗示将来这张画的落入人间「巧取豪夺」。精通易理,卜卦维生的老画家似乎早已洞识了天机。
清代顺治七年(公元一六五○年),经历三百年,收藏家吴洪裕得到〈富春山居图〉长卷,爱不释手,临终不能瞑目,下令侄儿火殉,这张画因此烧断。烧断以后,前端五十一公分,目前收藏在在浙江博物馆,后面五分之四长达约六百四十公分收藏在台北故宫。
二○一一年六月烧断后分隔达三百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将合璧在台北故宫展出。有缘与有幸一观者,或许需要一些基本的资料,可以藉此盛事,更了解黄公望,也更了解〈富春山居图〉。
老画家晚年自号「大痴」,聪明去尽,画卷结尾,高山陡峻之后,一带远山婉转起伏,如余音袅袅,在山水间回荡,彷佛还在说着人生的执着与领悟。
二○一一年四月八日 蒋勋序于武陵农场
山静云闲,百花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