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誰說散文乏味呢?周芬伶說「散文是一個時代的語言窗與實驗室」,因為書寫的自由度與透明度,越新越美,越能彰顯它的獨特魅力。讀散文是傾聽,也是對話,滿足文字憧憬外,又能另闢蹊徑,尋覓人情與人性之美。寫散文,教散文,周芬伶開的《散文課》有如繁花盛開的文學花園,隨處駐足,美不勝收。從林文月的憶往懷人,到蔡珠兒的知性研究,味覺之外,飲食散文最動人的是人情味;因為出走的想望,三毛寫遼闊的沙漠,舒國治在各地晃蕩,看景點也看不同的人生態度。而余光中的「地圖」與席慕蓉的「荷花」,意象鮮明,是作者寄寓所在,也是讀者想像力的起點。散文是作家第二張身分證,張愛玲意到筆隨,梁實秋簡明扼要,或自然隨性,或博雅風趣,不僅可一窺作家真性情,更展示散文的無限可能。
而創作不能教的是技法,能教的是心法。
「所謂大匠示人以規矩,不示人以巧,技巧可以不斷翻新,行有行規,我說的大多是入門行規,入門需有人帶,修行就在個人了。」周芬伶的《創作課》就像是在繽紛的文學花園裡,引導匠人修枝剪葉、翻土施肥,以呈現花團錦簇的萬紫千紅。五年級那波是楊明、宇文正、方秋停……;六年級則是徐國能、甘耀明、李崇建……;七年級就是現在正要冒出頭的楊富閔、包冠涵、周紘立……。她表示她不是教創作,只是等待與召喚,創作者像雁子成群飛來。
周芬伶理性與感性並陳,用個人創作心路實踐文學之道,娓娓訴說行走文壇的甘苦。求學時身為學生的模仿抄寫,就職後身為老師的傳道授業。他以教書與寫作經驗,融和歷史、美學和哲學,從學者兼作者的身分出發,細細道出在繁華美麗又變化無定的創作路上,如何走出自己的獨特方向。從創作到寫作,由理論至實務,散文、新詩、劇場、小說,不同的創作類型,都有脈絡可以遵循。在靈活的文字中,不僅領略作品之美,學習寫作技巧,是了解創作的入門工具書,更是絕美動人的精彩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