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3069年 地球沒有國家之分、戰爭也消失了 唯一的統治者將王子送入太空 踏上目的地成謎的旅程。。。 王大閎塵封半世紀的手稿。 華人建築界,等待最久的小說。 這不是一本你所認為的「科幻小說」 卻是把你從想像的世界帶回人間 思索與體會人生所有美好感受的寓言 一如作者所言: ... 希望提供的乃是喜悅,如春風一般吹化罪惡的瘴氣和恐怖主義的威脅, 一束增加身、心、靈歡欣的生命之花。(王大閎) 這是一本如同中文世界的「小王子」般的小說。九十二個章節,各個篇幅簡短,主角的對白卻往往富含著深刻的寓意。 內容講述一位在太空中旅行的王子(距今八百年後),回憶著前半生在地球上生活與成長的記憶(二十世紀)。文中充滿了各種人類生活、文化議題的討論,關於藝術、關於美食、還有政治、宗教與愛情。其中,對於美食的描述頗多,多少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境與家世背景。 除了主人翁與其他角色的各種議題談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談話之中,反映了未來生活在太空中的人類,其實要處理或追求的不是科技的進步與外星生物的接觸過程,相反的,是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之中,人類如何面對自己,如何找尋存在的意義? 本書特色 在這本書所要呈現的未來世界,並沒有一般科幻小說所具備的那些技術、科技、想像的內容,就如同作者自序所言:「讀者在本書中不會找到任何離奇的策劃、陰謀、暑殺、外星怪人或星際戰爭。作者希望提供的乃是喜悅,如春風一般吹化罪惡的瘴氣和恐怖主義的威脅,一來增加身、心、靈歡欣的生命之花。」此一註解,也正呼應了書名「幻城」﹝PHANTASMAGORIA﹞一般,將生命看作如同不斷在變化的幻影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對於生命的一種觀點、態度。 同時,這樣一本很不科幻的科幻小說,其實也正反映了現代科幻作家對於此類別小說的一個定義,或許可以做為此書在意義上的貼切註解。科幻作家劉慈欣:「科幻本身最關注的應該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幻把文學重新與宇宙聯接起來,讓人與大自然關係重新進入文學,這確實是文學的一個超越自戀的機會。」另一位,科幻作家王晉康則說:「(科幻小說的最核心的價值)是立在科學理性的平台上思考人性(包括群體的人性)和人類的命運。」 作者簡介 王大閎 1917年7月6日生於北京,於上海與蘇州長大。父親是王寵惠。蘇州景海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與蘇州東吳初中。1930年,隨父親前往海牙工作,進入瑞士栗子林中學(或稱夏德乃中學、夏德美中學)就讀,1936年就讀於英國劍橋大學,他原先主修機械,後來則改為建築。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攻讀。 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學士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的背景使他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師[1]。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所就學時,受教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之前擔任包浩斯校長)與密斯.凡.德羅,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是同班同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