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解读创作现场
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 / 美术评论家 柏木博
呈现作品的方法
三十多年前,我曾写过几篇短文刊登在杂志上,内容描述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毕托(Michel Butor)等思想家、作家的一些趣闻轶事。现在虽然印象有些模糊,但我记得曾经提到罗兰.巴特不喜欢用原子笔写作,因此改用钢笔,而且只要遇到瓶颈就会买新的钢笔。当时他还曾经想要改用打字机。我还记得当时知道像罗兰.巴特这样的人也用钢笔写作一事,让我觉得很有趣。
艾力.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在接受访问时,(对Mark Roberty)曾提到:「有时候我用Stratocaster (FENDER的电吉他系列)电吉他演奏蓝调时,会突然想用Les Paul(Gibson的电吉他系列)弹,有时明明用Les Paul弹得很好,却又会觉得如果是Stratocaster的琴颈的话该有多好……。我的吉他弦高一律是八分之一英吋(****厘多),我喜欢固定的弦高。受不了琴头的弦枕太低,会让我握着琴颈的手动作太快。」吉他之神艾力克.莱普顿对乐器在触感上的讲究程度着实让人惊讶。
无论是文章、影像或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趣意盎然的,是一种跨领域的趣味。
青木克宪、石冈瑛子、佐野研二郎、谷口广树、仲条正义、原研哉、平野敬子、副田高行、松永真、水野学、宫田识和森本千绘等十二位从事设计工作的创意工作者,所说的话也都各有深意。
创意工作者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描述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成功案例,但本书却与这些书籍稍有不同。
很多人觉得手上若有一些成功案例的书籍,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模式。但对于这样的情形,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曾提醒大家,「如果太过依赖成功的前例很可能会导致失败」,「模仿成功案例在短时间内也许有效,但这样的行为不可避免且让人惊讶地是,将终会导致失败」、「一个设计成功的原因,可能来自具体或不具体的事物,但取决于会预测失败如何产生」摘录自《从失败中学习成功的秘诀:设计的矛盾情结》(Success through Failure: The Paradox of Design)一书。
因此,在阅读本书时,虽然也可当作是创意工作者的成功案例分享,但如果将重点放在创作过程上,读起来则会更有趣。我在前面曾提到罗兰.巴特、毕托和艾力.克莱普顿,不只是为了要吸引想成为作家或吉他手的人,对读者或听众应该也是很有趣的事。因此除了创意工作者或想成为创意工作者的人之外,本书对于看过他们所呈现的作品的大众,应该也是值得玩味的。
创作的方法
与其由我来介绍这十二位创意工作者,不如请大家直接阅读他们的文章。接下来我就来介绍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
首先是石冈瑛子。她在文章中回忆自己和大导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两人合作《吸血鬼》一片)合作的经验,从她的的文章就可以了解柯波拉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许应该说石冈女士怎么看柯波拉这个人。同时从她「我必须响应柯波拉的要求,找出我从未想过的答案。然而如果只是改变还不够,必须给他一个完美的答案」的描述中,可看出与柯波拉合作的石冈女士对柯波拉的敬意,以及她如何处理工作时的压力。从这点不难看出,对石冈女士来说,这是一次非常辛苦的合作经验。
在仲条正义堪称「语录」的篇章中,则充满了他个人潇洒反讽式的风格,十分有趣。「只要将脑袋放空,就有更大的空间接受新的可能性」、「三流是非常刺激的」、「睁开眼睛就忘记耻辱」、「恶劣的条件是金鸡蛋」等文句,充分展现出仲条式的思考模式。
因为在仲条正义的事务所打工,而开始从事设计工作的青木克宪说:「后来因为大学落榜才报考美术大学,课堂上我不擅长素描,也不太会画画。当时的作品是用很多东西拼贴完成的。」由于无法将心中的意象具体描画出来,所以只好以拼贴既有图像的方式来完成作品,这件事充分展现了青木克宪在表达自我心中意象上的热情,非常有趣。
松永真提到他在二十五年前,接受访问时曾说:「我想那些不那么一板一眼的人比较风趣,中规中矩的人确实很无趣。我偶尔去喝个酒,就会有人说:『真难得!松永先生也来了!』我就会拼命地找借口解释。不过我现在不这么做了,反而会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这些人还在这里混,我一个星期有五天都在家吃饭。』」由此可看出松永先生过着规律的生活,工作相当认真,这也算是趣事一椿。
佐野研二郎提到他请艺术大学的学生帮忙排列六千件T恤,并用吊车从上空拍照制作「Laforet Grand Bazar 2004」海报(Laforet百货公司是原宿知名的时尚指标),还说在工作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吃的烤肉是「人间美味」,由此可感受到他多么乐在创作。
每一位创意工作者都用自己的方法和风格来创作,没有固定的形式,而这应该就是今日创意工作者的创作特色吧!
推荐序二
扛负时代狂奔的创意工作者们
平面设计创意工作者 永井一正
本书网罗了像森本千绘三十出头,以及像仲条正义七十好几的十二位跨世代创意工作者,由于每个人身处的时代不同,因此对于设计的想法也随着时代、环境而改变。
战后设计可分为草创和成熟两个时期,「日本宣传美术会」(又称日宣美,Japan Advertising Artists Club)在草创时期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日宣美成立于一九五一年,结束于一九七○年。提到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盛况,绝对不能不提到日宣美。当时是平面设计从草创走向全盛的时期,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备受重视,创意工作者逐渐开始了解社会需求,因而得以恣意挥洒个人色彩。
仲条正义、石冈瑛子和松永真等人皆曾入选日宣美展,展露头角活跃至今。他们扛负起日本平面设计的使命,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时代。石冈瑛子在她为PARCO百货等公司制作的海报和广告中,以鲜明的视觉风格,带领起当代设计潮流,之后前往美国为电影《吸血鬼》担任服装设计,并以此荣获奥斯卡奖,在世界的各个舞台备受瞩目。而仲条正义则是以融合了简洁、大胆、新颖、怀旧和前卫等多项特点的跨时代创作,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自由风格。当他在为《花椿》杂志进行编辑设计时,将时尚的现代性忠实且适切地传达出来。松永真在一九六七年荣获日宣美特选,同时也为日宣美写下最后一章。这幅作品的插画与后来「Freaks」的自由造型有关。松永真清晰明确的抽象设计,成为他蕴含丰富意象世界的原点。他近年所创作的「HIROSHIMA APPEALS 2007」海报就是最具体的代表(概念源自于广岛原爆事件),将废核的想法散播至世界各地。简言之,日宣美时代的设计师,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建构了许多企业的品牌。
本书介绍的几乎都是在日宣美时代之后的创意工作者,但是无论是哪一位,都是在厘清客户的本质后,才着手设计工作。他们在掌握企业成立的目的以及企业如何为消费者生产实用的产品的同时,与公司合而为一,创造出能够达成企业目标的品牌,以深入了解对方为基础来进行创作,之后当然就是发挥创意工作者个人的风格和独创性。
宫田识和副田高行是进入成熟期的一代,身为美术指导的他们,考虑的是更大型企业的品牌设计与沟通传达,从多面向来发展向秀男(LIGHT PUBLICITY)等人所领导的日本美术设计。除了希望能够同时充实现代人的物质和心灵,也强烈意识到现在和未来都无法避免的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宫田识成立D–BROS,挑战制作实用的设计产品,并企图推广至企业界。副田高行则在跨领域的广告活动中,直接探究环境议题,且透过企业的广告落实他的想法。
平野敬子、原研哉和谷口广树虽然属于同一世代,彼此有一些共通点,但仍以各自不同的设计风格活跃在设计领域。平野敬子重视支撑日本优良传统的品格和美学,抱持着利用设计来服务社会和大众的理念。她的作品静谧明快,有时如NTT DOCOMO的手机「所作」的设计和广告般,将礼仪和节制的观念带入设计中。而原研哉则是将确实的设计想法,透过各类展览和书籍渗透到社会中,从无印良品的产品概念到广告表现都非常杰出。谷口广树的插画则是带你走进插画的世界,令人不禁沈浸其中。
无论是青木克宪从纸机器人展开他在设计上的尝试;水野学挑战各类主题,从概念建构出现代设计;佐野研二郎从企业和商品核心发想出充满魅力的设计,或是森本千绘自在且具有透明感、温暖且深入人心的表现手法。综言之,观察这些走在时代前端的创意工作者的作品,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序言
现今讨论设计的创作过程的杂志愈来愈多,但相关的书籍却很少。《创意的过程》企图尝试以文字来表达平面设计复杂、令人无法想象的创作过程,其难度虽有别于制作作品本身,却同样艰难。在读者开始阅读本书时,很快便会发现本书的主题和内容格式虽然统一,但却清楚地呈现出十二位设计创意工作者截然不同的个人风格。
「简化思考复杂的事物,深思简化思考的内容」是青木克宪先生奉为圭臬,并运用在创作上的重要话语。透过这样的概念,他不仅创造出许多经典之作,而且设计也多饶富趣味。
而副田高行先生则希望「不光只是说明工作,而是能够透过转个弯绕个路,来充分表达工作的内容」,他以丰富的图文填满了十六页的篇幅。
原研哉先生提供了构思无印良品的广告「地平线」与「家」的实地记录;平野敬子女士的移动电话「F702iD所作」也是不容易的作品。而谷口广树先生的「猿猴的工作」,则以绘画思考为中心,发展出独具风格的世界观。
还有六、七十岁老练的设计师们,详细地叙述自己累积了数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谈。
以电影《吸血鬼》(Dracula, 1992)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石冈瑛子,文笔十分优美,她在书中提到她强烈意识到自己虽身为创作者,同时也是「观众席上的观众」。
长期担任资生堂《花椿》杂志美术指导的仲条正义,则认为设计「有的作品当然很费工夫,有的却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如何最重要的就是好品味,惟有发挥好的品味,看的人才会有反应」。
此外,松永真以巧妙的文笔描述他多年来的创作纪录。宫田识与企业合作,持续进行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创作工作。三十出头、属于年轻世代的森本千绘活力十足地说:「我喜欢在事后去探究最初的灵感,找出产生这种直觉的理由,每件作品都必定有其理由。」
「□□□□□」和「TBS猪」的创作者佐野研二郎,虽然在二○○八年一月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却已经能够确实掌握「超软纳豆」(□□□豆)等商品的特征;而参与「NTT DOCOMO」iD和「RAHMENS」剧团海报设计的水野学,不仅创作出许多知名作品,还曾在多达四十本杂志上出现,展现他惊人的创作活力。
本书对初学者或许有些许的困难,但若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实属万幸。
二○○八年七月
石原编辑事务所 石原义久
后记
作为一个编辑,虽然是藉由设计师和撰文者们的协助而得以整理成书,不过工作的过程却不见得那么顺利。
因为时常会和设计师们有不同的意见,必须不断修改文章或版面,调整预算和时间表,时间经常很吃紧。所幸的是,编排这本书的时候,书里介绍的设计师们热心协助了排版的工作。
想来对于设计师而言,书籍也是一种设计,当然会讲究制作的细节,也因此使得本书的内容比当初的企划更充实。
有关「设计创造的过程」的相关书籍,日本自八○年代迄今共出版过五本,(本书中也介绍了几本,但都已经绝版)。近二十年来,设计界、印刷界和出版界的变化十分惊人。就像大量使用计算机进行DTP排版作业,对工作的想法及编辑工作也产生了大幅的影响。
但是,一些十年、二十年前关于设计的想法和实务工作的文章,相信仍对现在的创意工作者极为重要。所以本书介绍了介于三十岁到七十岁之间各年龄层的设计师。
本书运用了众多转载自不同作品的原稿,转载时获得各出版社、艺廊和美术馆的帮助,在此致谢。
本书的装帧和版型的设计,是由副田高行协助完成(日版原封面由副田高行所设计)。
每日□□□□□□□□□□的小林功二先生对于编辑工作帮助不小,在此同表感谢。
二○○八年七月
石原编辑事务所 石原义久
书籍精彩内文试阅读:这才是真正的创意现场!编辑手记
书籍精彩内文试阅读:原研哉 「地平线」和「家」的拍摄纪实
书籍精彩内文试阅读:石冈瑛子 风姿花传
书籍精彩内文试阅读:森本千绘 感觉像是为了生存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