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
商品详情
  • 謝伯讓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親子天下
  • 謝伯讓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親子天下
  • 謝伯讓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親子天下
  • 謝伯讓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親子天下

謝伯讓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親子天下

¥102
-
+
  • 商品详情
  • 基本信息
  • 用户评论0
  • 用户咨询0
  •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作者: 謝伯讓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親子天下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3/07/2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50元


    ISBN:9786263055438

    叢書系列:學習與教育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 大腦科學

    本書分類:親子教養> 潛能/學習力啟發


    內容簡介

    跟著腦科學權威科普作家謝伯讓

    探究從人際情緒、認知、語言到社會互動

    在意想不到的實驗發現中

    一窺孩子大腦與心智的不可思議

     

      身為台灣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並不斷致力於科學普及教育的謝伯讓,在2014年誕育孩子的七年之後,以「育兒教養挫敗專家」之姿,再度寫下此腦科學科普書,以記錄撰寫科學故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教養體悟,以及對腦科學研究學習心得,同時配合觀察孩童並對照發展心理學文獻,希望以「知識引路人」的角色,幫助讀者透過理解人類心智起源與大腦發展歷程,更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擁有足夠知識選擇合宜的教養方法,以期把握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期,提升孩子心理更健康發展。

     

      這本書適合誰?

      1. 對腦科學科普知識有興趣的青少年、成人

      2. 對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感到好奇的親師

      3. 研習大腦與心智發展的教育工作者

     

      關於人類的心智起源,本書帶你深入探索以下重要問題:

      ★ 零歲的人腦,如何逐步萌發出複雜的心智?

      ★ 嬰兒如何習得語言?

      ★ 知識與概念,是先天帶來,或是後天習得?

      ★ 孩童能否推敲人心,進行道德判斷?

      ★ 孩子的本性,是善或惡?

      ★ 關鍵期與神經細胞新生,如何影響人類學習?

      ★ 青少年的大腦與心智如何變化?

      ★ 人類的意識本質是什麼?

     

      你知道嗎?————

     

      ▍十八個月大的孩童雖然還不會說話,卻已經會主動幫助別人。

      但可別因此以為嬰兒就是「性本善」,因為他們的善惡偏好是有但書的,研究發現,嬰兒不僅是功利主義者(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人),還是種族主義者(喜歡和自己同類的人)。

     

      ▍嬰兒喜歡父母逗他玩,因為他們已有能力想主動參與社交互動。

      日常親子互動不僅會影響孩子當下的壓力反應,也會決定他們未來如何面對壓力。幼年時期擁有足夠安全感與良好社交經歷,有助心理健康發展。

     

      ▍對三歲的孩子而言,說謊是常態

      說謊是孩子正常的認知發展,不妨正向看待,引導成為孩子適應複雜社會的正面能力。強調說實話的正向好處,是減少孩子說謊行為的最佳策略。

     

      ▍青少年的叛逆冒險行為,其實目的是為了降低社交風險。

      引領孩子透過同儕力量去認同正面的態度和行為,取代過去對抗式的「高壓管教」與被動式的「理解疏導」。

     

    本書特色

     

      ➤ 匯聚綜整50+腦科學實驗,探究大腦與心智的研究趨勢

      ➤ 透過簡短有趣的科學故事,為想像力與創造力帶來啟發

      ➤ 深度認識兒童腦科學,建立教養自信,幫助孩子健康發展

     

    各界好評

     

      謝哲青 /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葉丙成 / 台大教授、PaGamO創辦人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黃榮村 / 考試院長

      黃瑽寧 /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張淑玲 /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負責人

      張輝誠 / 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楊斯棓 / 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周育如 / 清華大學幼教系特聘教授

      洪裕宏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所榮譽教授

      何翩翩 / 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朱家安 / 哲學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透過腦科學的研究,人類真的可以,更了解自己嗎?腦科學研究已知已經拓展至認知行為神經科學領域,甚至涉入社會、心理與文化研究的範疇。透過伯讓的文字,除了讓我們更深入淺出於腦科學對「發展」與「認知」的新發現,也進一步領悟王爾德說過的:「對我而言,生命的任何理論,都無法與生命本身相比擬。」 —— ——謝哲青 /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不少人對教養書的看法多是:「要教我具體方法來幫助孩子。」這種應用類型的書固然好,但其實我也很愛看科普書。謝伯讓老師的文筆洗鍊,將與發展相關的腦科學娓娓道來,就像看一本故事書一樣吸引人。 —— ——蔡宇哲 /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謝伯讓

     

      美國常春藤聯盟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曾任新加坡 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 助理教授,現為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視覺及意識,著重腦照影技術,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腦電圖 (EEG),以及心理物理學等行為研究。科學期刊著作五十餘篇。

     

      曾獲獎項包括科技部國際年輕傑出學者、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莫瑞中心傑出研究獎、2006年美國年度最佳視幻覺競賽前十名、美國國家科學促進學會傑出科學獎等。除此之外也致力於著作與翻譯以推廣科普知識,著有《大腦簡史》和《都是大腦搞的鬼》,合著有《波士頓》、《指指點點玩美國》。譯有《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糧食戰爭》、《水資源戰爭》等十多本書籍,同時也是《國語日報》專欄作者和台灣《科學人》中文版譯者及專文作者。

     

    目錄

    作者序  赤子初心


    Chapter 1. 天生就有數感?

    ────基礎認知能力


    皮亞傑的孩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嬰兒也會「習以為常」

    五個月大的嬰兒明白物體不會憑空消失

    嬰幼兒的核心知識

    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可進行邏輯推論


    Chapter 2. 為何嬰兒喜歡盯著人臉看?

    ────心智理論能力


    探討心智理論能力的聰明豆測試

    rTPJ 腦區──負責人類的心智理論能力

    刺激 rTPJ 腦區,會改變人類心智理論能力判斷結果

    五歲孩童可以臆測他人心思

    為什麼五歲才能展現心智理論能力

    心智理論能力隨年齡增長逐步發展出來

    心智理論能力是天生帶來或後天習得

    猴子天生愛看臉

    人類也是天生愛看臉

    兒腦造影研究的醫學展望與應用價值


    Chapter 3. 當你需要幫忙時,為何幼兒總會伸出援手?

    ────道德判斷與利他行為能力


    人類在權威下的「平庸之惡」

    孩童喜歡自己的隊友

    眼珠顏色實驗的種族歧視反思

    六個月大的嬰兒能分辨善惡且喜歡好人

    嬰兒喜歡和自己「同一國」的同類

    十八個月大的孩童會主動幫忙不求回報

    黑猩猩也會展現無私的利他行為


    Chapter 4. 為何嬰兒喜歡你逗他玩?

    ────行為理解推論與社交互動能力


    十八個月大的幼兒知道你喜歡吃什麼

    三個月大的寶寶會主動想參與人際互動

    幼年時的安全感與良好社交經歷,有益心理健康發展

    一歲的幼兒會引導你的注意力,並分享自己的關注與興趣

    催產素會促進雌鼠的親子互動行為

    你可以「選擇」親子關係,全心全力照顧寶寶

    基因和生理,也可以主宰人類行爲嗎


    Chapter 5. 孩子感到害怕,是先天帶來或後天習得?

    ────行為反應與學習能力


    先天論淪為政治操弄,負向優生學衍生許多爭議

    因為錯誤科學認知被強制絕育

    行為主義崛起成為主流,制約學習名留千史

    恐懼可經由後天制約習得

    操作制約常運用於育兒、教學,以及動物行為訓練

    建議用「正向強化」與「負向處罰」管教孩子

    正向處罰的重點在於「立即」且「確定」


    Chapter 6. 把孩子送進明星學校,為何不能保證升學順利?

    ────基因對人類生理、心理與認知的影響


    單一基因就能主宰人類生理

    基因對生物特徵具高影響力

    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的重要價值

    基因對人類的影響遠大於後天因素

    尊重個體差異,順著孩子的天生個性教養

    人類的氣質會隨時間與親子互動等環境因素而變化

    表觀遺傳會將某些「記憶」傳給下一代


    Chapter 7. 語言是先天帶來的能力?

    ────語法與認知能力


    認知學派主張語言發展是天生的認知能力

    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找出語音中的重要音素和單字

    語言學習的第二步:學會斷句與語音分割

    孩童可以推論語詞中的對象和意義


    Chapter 8. 為何學習語言愈早愈好?

    ────關鍵期神經可塑性對學習力的影響


    學習語言必須把握最佳時機

    支持學習關鍵期存在的重要證據

    神經細胞用進廢退,會造成不可逆結果

    神經可塑性隨年齡出現不同變化

    神經的連結修剪與細胞新生

    重啟關鍵期,讓大腦有機會重新學習

    重啟關鍵期利弊得失,該如何選擇?


    Chapter 9. 視覺發育也有學習關鍵期?

    ────視覺與跨感官認知能力


    人類天生可以連結視覺與觸覺經驗

    「光明」計劃

    視覺科學大儒──海爾德

    天生盲人恢復視力後無法轉換視覺與觸覺


    Chapter 10.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

    ────關於說謊的心智理論與執行控制能力


    對三歲的孩子而言,說謊是常態

    「心智理論」與「執行控制」能力

    強化道德理解能力

    強調誠實正向結果

    觀察社會學習

    正向看待孩子說謊,引導成為適應複雜社會的能力


    Chapter 11. 青少年的衝動叛逆,其實是為了降低社交風險?

    ────「追求風險」與「感覺追尋」


    「不畏風險」的背後是「感覺追尋」

    多巴胺開啟人類尋找愉悅的便利途徑

    DRD4 基因與 MAO 基因影響人類的感覺追尋人格

    感覺追尋在十九歲達到顛峰後漸緩

    同儕影響與社交排擠焦慮讓青少年選擇冒險

    青春期的的前額葉大腦可塑性高

    建議利用同儕力量引領青少年正面認同

    用智慧化解人際衝突與憾事


    Chapter 12. 女孩的數理能力一定比男孩差嗎?

    ────男女大腦結構差異與行為表現大不同


    刻板印象讓你以為哲學家都是男性

    從小就能看出行為和語言表現差異

    男女的大腦結構與運作方式不同

    不同社會經驗形塑大腦神經結構

    每個人都擁有男女人格特質

    人類的腦與心智可能不是「非男即女」

    社會文化偏見與刻板印象影響男女行為表現

    「訓練效應」能消弭男女差異誤解


    後記  人類的意識之謎

    ──腦科學對人腦與心智探索的意義


    關於失去意識

    關於改變意識

    無意識的刺激可以改變人類行為

    意識能預測人類知覺與行為

    透過意識研究,預判醫療效果與學習表現

    應用意識研究開發腦機介面,並預測語言內容

    意識研究與測謊

    「意識測量儀」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附錄  居家互動實驗練習

    練習一:概念發展測驗

    練習二:海盜測驗

    練習三:莎莉與安測驗

    練習四:公平的概念

    收回

     

    作者序

     

    赤子初心

     

      2014年,我正在籌劃撰寫自己的第一本的大腦科普書。很多人都不知道,當時的書寫計畫,其實是要出版一本「大腦育兒教養書」。為什麼是教養書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當年我的兒子剛出生,如果能夠搭配自身的大腦科學專業和教養經驗,來撰寫一本大腦育兒教養書,那應該很能夠引起共鳴才對。

     

      不過這項計畫很快就遭遇瓶頸。一來是和教養有關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並非我的研究專業領域,因此收集資料頗費心力和時間。二來是我在親身執行「教養」這件事時,可以說是四處碰壁。先前從不曾養兒育女的我,原本以為教養何難之有?教養不就是左手蘿蔔右手棒子,獎懲雙管齊下,娃兒豈有不從之理?

     

      沒想到的是,當自己親上育兒戰場時,光是我們家的一個三歲小孩,就硬是把我揣下馬來,摔得一敗塗地。除了教養本身執行艱難之外,教養方式的衝突更是導致夫妻失和與自我懷疑。我過去曾經一度認為自己只有理性而無情緒,沒想到在教養孩子時,才知道自己原來也有滿腹不耐與怒火,顯然過去只是欠缺魔(孩)考而已。

     

      就這樣,我的大腦育兒教養書,滿疾而終。不過,我也因禍得福,得以專注在我的腦科學專業領域,出版了《都是大腦搞的鬼》與《大腦簡史》這兩本大腦科普書。

     

      有趣的是,7年過後,大腦育兒教養書的陰魂捲土重來。2021年,親子天下的逸竹、佩芬和川惠和我多次談論了出版大腦育兒教養書的可能性。雖然這一次,我已不再是當年不知天(孩)高地(童)厚的教養新手,但是在教養過程中跌得鼻青臉腫的我,也明白表達了我確實不是育兒教養專家。如果要找的是「育兒教養挫敗專家」,那我說不定還可以試試。

     

      既然吾非育兒教養專家,那這本書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本書,其實是我在過去多年的教養和學習過程中,透過同時觀察孩童與對照發展心理學文獻後所紀錄撰寫出來的科學故事。人類的複雜心智,是如何從零歲的大腦中逐步萌發?嬰兒如何習得語言?知識與概念是先天帶來還是後天習得?孩童是否能推敲人心與進行道德判斷?孩子的本性是善還是惡?關鍵期與神經細胞新生如何影響學習?青少年的大腦與心智如何變化?人類的意識本質究竟為何?科學家又是如何抽絲剝繭地解開其中的謎團?這些和心智起源有關的重要問題,就是這本書的探索核心。

     

      在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引領之下,我們將有機會藉由理解心智與大腦的發展歷程,去明白孩童的內心世界,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也才能夠擁有足夠的知識,去評斷各種教養方式的優劣對錯,從而避開人云亦云的盲從陷阱。對於無需操心教養的讀者來說,理解心智與大腦,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與面對未來。

     

      心智能力與心靈現象,是科學的最後疆界。在這本書中,我將扮演「知識引路人」的角色,帶領大家一窺人類心智起源的秘密。

首页 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