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作者: 彭星凱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啟明出版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06/04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ISBN:9789869533089
規格:平裝 / 14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設計不只解決問題!
視覺溝通前瞻思想著作,重拾設計藝術本質
文化與廣告批判必讀本
設計是商品的附屬?還是崇高的藝術創作?
好的設計必定是純然理性的?
設計理應提供正向美感經驗?
設計是行銷、業務、公關等等「賣出去」的學問?
設計究竟是什麼?
作品屢次引發社會關注,平面設計師彭星凱經過十年思辨,提出台灣首部全面、充分研究、嶄新且具延續性的設計論述。
本書由動物個體的本能需求重新探索設計起源,透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明設計之於社會的意義;建立視覺溝通的基本模型,強調感知在視覺溝通之中的重要性;釐清主觀美感與集體共識之美學的關係,重拾設計的藝術本質。
論述之外,本書收錄作者在課程中,嘗試以符號啟發藝術感知的教學現場紀錄,並提出對東亞及歐美設計視覺語彙的觀察與評論,全彩印刷十六幅設計師作品。
極具說服力的書寫穿插感性對話和圖像,為設計提出了明確的定位和脈絡,同時為設計工作者、仰賴與設計合作的產業和大眾建立了共同前進的依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星凱
空白地區工作室負責人,專精包裝及出版設計。03’年起獨立執業至今,於18’年成立圖案室有限公司,致力臺灣經典品牌產品再造與平面設計推廣。著有散文詩集《不想工作》、作品集《吃書的馬》及論述著作《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目錄
序 探究事物的本質吧
第一章 Nothing but everything
1-1 設計的定義
1-2 非說的語言
1-3 美感與美學
1-4 誠實的設計
1-5 設計師的價值
第二章 圖案
第三章 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3-1 設計的文化封閉性
3-2 設計在當代的藝術工作
About Zi, section 1
3-3 時代的痕跡
後記 膜
收回
序
序
探究事物的本質吧
近年臺灣社會對設計興起討論的興趣,但對於「設計是什麼」這個基本問題從未達成共識。即使是設計工作者,似乎多數也不真的認識設計。臺灣教育普遍著重工匠性而缺乏哲學的啟發,設計本應是優雅的翻譯者,卻變成為業主傳聲的機械,讓我們的城市充斥不必要的雜音。我認為在踏出學校的那一刻,每位設計師都該開始思考「為何設計」而不只是「如何設計」。
這本書是我現階段對設計全部的理解,雖然辯證上仍有許多不夠細膩之處,但我相信已足以為大部分結構性問題帶來解釋。設計領域外的讀者能夠得到清晰判斷事物好壞的能力;對專業人士而言,釐清職業內涵則是對自我的尊重,理解自身之於社會的價值,才能提出正確論述,憑意志決定要站在什麼位置,實踐什麼思想。
在歷史否決現代、進入當代的此刻,是對所有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認識的時機。我並不覺得設計偉大,但設計無疑是人類永遠無法割捨的行為,也因此為何它如此重要。臺灣在過去十年有多名獨立工作者各自展現出優秀的能力,但還未有機會往集體的凝聚跨出一步,期許這份整理可以為業界奠定具延續性的基礎,梳理未來的方向。
設計在成為商業的工具以前,早已以無法分類的形式存在。無論外界如何誤解、詞彙的定義有任何轉變,設計師總有不能迷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