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
商品详情
  • 大J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
  • 大J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
  • 大J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
  • 大J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
  • 大J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

大J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

¥89
-
+
  • 商品详情
  • 基本信息
  • 用户评论0
  • 用户咨询0
  •  

    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

    詳細資料

    ISBN:9789863842491
    叢書系列:野人家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 大J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7/12/0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一個28週早產,幾乎被醫生放棄的小女孩,
    一個曾是知名外企菁英主管,卻為孩子專心投入教育的媽媽,
    感動70萬名父母的育兒奇蹟!

    融合美國認知老師與幼兒園老師的先進理念,
    涵蓋幼兒園選擇、潛能開發、性格培養、EQ教育、社交能力、
    習慣培養、親子遊戲、性教育啟蒙、親子溝通、
    愛與規則、父母成長11大領域
    最適合2~6歲學齡前兒童的全方位育兒書

    【幼兒園園長分享,給孩子挑幼兒園的4個重點】

    ˙「玩耍」是日常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
    ──>「裝扮遊戲」和「2小時的體育活動」最重要。
    ˙有簡單的認字和認數活動
    ──>好的幼兒園要保證孩子玩得好,並將學習融入活動。
    ˙老師是關鍵!
    ──>老師願意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態度正面、鼓勵。
    ˙理念是否與你的家庭價值觀符合
    ──>假設一個情景詢問老師,想一下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

    一個華人媽媽在美國幼教現場的大震撼

    【閱讀培養,這裡不一樣!】

    尊重孩子的閱讀權利,他才能保持熱愛閱讀的好胃口
    →讀不完的權利:學齡前兒童專注力低,尊重繪本只看一半,但要告知父母:「我不想看了!」
    →反覆讀一本繪本的權利:孩子靠反覆練習掌握學習
    →跳著讀的權利:先從孩子有興趣的頁面開始,再引導他延伸到其他頁面

    【科學思維培養,這裡不一樣!】

    觀察、比較、歸類、提問,不在學校也能培養
    →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早期科學啓蒙,不是爲了培養科學家,是爲了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像個科學家思考,有助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小接觸科學的孩子,會更加敏感地觀察並感受世界,保持無限熱情自發學習。

    【EQ教育,這裡不一樣!】

    Grit(恆毅力):美國人最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比天賦和智商更重要
    →讓孩子多做「好玩」的難事:虎爸虎媽容易犯的錯,對毅力培養不遺餘力,忽略孩子的真正興趣
    →不讓孩子在感覺最糟糕的時候放棄:確定孩子真正清楚自己為何放棄,而不是因為學不會或被批評而灰心
    →不是多練習就可以表現好,要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進行練習:枯燥沒成效的練習,只會消耗孩子的毅力,大人應引導孩子擬定自己的學習策略。

    【社交能力培養,這裡不一樣!】

    別讓大人一句「要分享」,剝奪孩子學習社交的機會
    →分享的前提是自願和快樂的:強迫分享=強權搶奪,只會給孩子不良示範。
    →讓孩子知道「不分享」不等於「小氣」,他有權說「不!」:界線的建立=你的東西你有權說NO,也讓對方明白自己必須學會尊重和等待。
    →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需求:「那個小朋友好像很想玩你的玩具呢!」讓孩子自發樂意地分享。

    【性教育啟蒙,這裡不一樣!】

    讓孩子從小建立隱私與界限感,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
    →身體的私密部位和鼻子、眼睛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不需要特殊名稱:特殊名稱會讓孩子覺得身體某些部分是羞恥的、難以對父母啟齒的。
    →孩子可以保有隱私,就算爸媽也要尊重:孩子上廁所關門,大人不可以開玩笑說:「長大了不喜歡被爸爸媽媽看了嗎?」
    →孩子有權決定誰可以碰自己的身體:家長不要因為面子強迫孩子被人抱,這會破壞他對「界線」的認識。

    本書特色

    1.)    融合美國認知老師&幼兒園老師的先進理念,打破華人父母既定教養思維!
    作者大J在傳統華人教育下成長,在美國親身的育兒體驗以及與專業幼教人員的近距離交流,突破一般華人父母的教養盲點,使得她的文字更具說服力及發人省思的深度。

    2.)    最適合2~6歲學齡前兒童的全方位育兒書!
    涵蓋幼稚園選擇、潛能開發、性格培養、EQ教育、社交能力、習慣培養、親子遊戲、性教育啟蒙、親子溝通、愛與規則、父母成長11大領域,內容最全面。

    3.) 一個早產兒媽媽與孩子的成長故事,療癒度百分百!
    大J以文字細膩地記錄了為人母的心情,以及她在遇到教養難題時的省思,身為早產兒的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殷切企望、期望孩子獨立成長卻捨不得放手的糾結、為了女兒不斷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母親,這些心事娓娓道來,情感真摯動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J

    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被公司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

    小D因為早產,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復健師、精細動作復健師、餵養和語言復健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在跟醫生和復健師長期的接觸中,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她把這些知識透過自己的理解寫成文章,並促成了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誕生以及《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一書的面世。

    隨著小D不斷長大,大J的育兒重心開始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開始回歸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於是就有了第本書《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的誕生。
     
     
    目錄

    【前言】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期教育在家庭

    【CHAPTER 1】
    美國幼兒園園長教你如何選擇幼兒園
    ——明確你的目標,爲孩子今後的發展打穩基礎

    學齡前,比識字、算術更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學會「準備好」(Be Ready)
    ——身體準備好,能保持坐姿正確;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
    ◎第二件事:學會負責(Be Responsible)
    ——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做到不越界、不包辦替代,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第三件事:學會尊重(Be Respectful)
    ——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動物、尊重環境

    女兒幼兒園面試失敗,我卻收穫了很多
    ◎女兒的第一次面試,成果卻不甚理想
    ◎爲了讓孩子學會獨自面對挑戰,我選擇不干預
    ◎父母是孩子的教練,好的教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努力,並懂得享受比賽
      
    幼兒園園長分享挑選幼兒園的四大重點
    ◎重點1:「玩耍」是日常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
    ◎重點2:有簡單的認字和識數活動
    ◎重點3:好老師是關鍵!
    ◎重點4:幼兒園的理念是否和你的家庭價值觀相符合
    ◎關於蒙特梭利幼兒園的個人看法

    寫字、背詩歌VS.畫畫、遊戲,你選哪種幼兒園?
    ◎「以教爲主」幼兒園的兩大缺點
    〔缺點1〕會抑制孩子今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缺點2〕「以教爲主」不是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以玩爲主」的幼兒園反而能讓孩子學到更多

    【CHAPTER 2】
    2~6歲學齡前兒童的潜能開發
    ——當孩子的教練,激發孩子的無限潜能

    「一個中心,五大基本」原則,讓學齡前兒童更聰明
    ◎一個中心:多元化良性刺激有助全腦發展
    ——鼓勵孩子的偏好,也有意識地讓他「多樣性」玩耍,多體驗不同的經歷
    ◎五大基本,為孩子打造大腦良性發展的環境
    〔基本1〕溫柔對待孩子,焦慮和緊張越低,大腦發育就越健康
    〔基本2〕4歲前,重視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啓蒙
    〔基本3〕讓孩子多和人交流,少和機器交流
    〔基本4〕營養均衡,避免吃高糖、高鹽類食物
    〔基本5〕多鍛鍊身體,每天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

    親子閱讀,保持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尊重孩子閱讀時的三個權利,培養他熱愛閱讀的習慣
    〔權利1〕讀不完的權利
    〔權利2〕反覆讀一本繪本的權利
    〔權利3〕跳著讀的權利
    ◎以平常心對待親子閱讀這件事,不用有優越感,也不須焦慮

    教孩子識字,但別破壞學習好「胃口」
    ◎教孩子識字,使用閃卡到底有效嗎?
    ◎進行早期識字啟蒙的兩個準備工作
    〔準備1〕培養孩子對於印刷品的興趣
    〔準作2〕知道如何讀印刷品
     ◎「教」學齡前孩子識字的正確方式:從生活中的實際體驗認識字
    ◎引導孩子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讓文字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學習美國人,從小培養孩子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學齡前兒童最關鍵的科學思維
    ——讓孩子從小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解決問題
    .觀察和描述
    ??比較和歸類
    ??提問和預測
    ◎在家也能「玩」的科學小實驗:「聽聽看,猜猜看」

    肯動腦筋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從小啓蒙
    ◎元認知啟蒙=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對孩子進行元認知啟蒙的三個有效方法
    〔方法1〕向孩子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方法2〕與孩子日常互動時,刻意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
    〔方法3〕多問孩子啓發性的問題

    用搭鷹架教學法激發孩子的潜力
    ◎「搭鷹架」教學法,四個階段協助孩子學會新技能
    〔階段1〕我做你看
    〔階段2〕我做你幫助
    〔階段3〕你做我幫助
    〔階段4〕你做我看
    ◎「搭鷹架」教學法的三個關鍵
    〔關鍵1〕演示技能
    〔關鍵2〕給予適當的提示
    〔關鍵3〕學會提問,啓發孩子進行反思
     
    孩子是否有潜力,關鍵在於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讓孩子願意接受困難的任務和挑戰
    ◎學會表揚孩子做事的過程和付出的努力
    ◎讓孩子從小體驗失敗,以「陪伴」取代「代勞」
    ◎與孩子分享每天的經驗,有意識地打造具成長型思維的家庭

    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見慣,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重視孩子的提問,孩子才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提問,教的不應該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方法」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就能持續發現新事物

    美國的「三千萬字計畫」——語言發展決定貧富差距
    ◎三千萬字計畫的三個關鍵
    〔關鍵1〕頻道一致(Tune In):談論孩子正在玩的東西、正在進行的活動
    〔關鍵2〕多說一點(Talk More):每時每刻都可以進行語言啓蒙
    〔關鍵3〕輪流對話(Take Turns):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回應你

    5歲能講故事的孩子,今後學習成績不會差
    ◎刻意為孩子擴充「高質量」的詞彙
    ——孩子2歲後,為他引進有故事情節、不同題材的繪本,有效增加他的語彙量
    ◎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條理性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天五~十分鐘,爸媽親自對孩子示範如何生動地講故事

    【CHAPTER3】
    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
    ——為孩子的將來打好基礎

    從日常生和培養懂得解決問題的自信孩子
    ◎自信的孩子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行為,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孩子的自信來自主要照護者,自信的培養要落實在日常育兒的點滴中
    ◎規律作息有助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自信
    ◎爲孩子創造足夠的玩耍機會,玩耍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培養自信
    ◎孩子沮喪時正是培養自信的最好時機
    ——同理→詢問→觀察→幫助,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覺得他是有用的和被需要的,也是幫助他建立自信的重要方法

    足夠的安全感是孩子獨立的基礎
    ◎父母過早放手,孩子反而不敢獨立
    ◎別讓手機、電視干擾你陪伴孩子的親子時光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不等於「立即滿足」,也不等於「毫無原則」
    ——讓孩子明白:他的想法是重要的,他的意見被聆聽了,但有些規則他還是需要遵守
    ◎孩子越大,越需要跟父母之間有親密的肢體接觸

    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無助的母親傳遞給孩子的是失控感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那份溫柔且堅定的態度,適當的規則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內疚的母親容易對孩子進行過度補償
    ——別讓內疚蠶食了父母對孩子應有的底線,犧牲應有的原則
    ◎討好孩子的母親讓管教形同虛設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父母和孩子的良好關係: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
    ◎父母與孩子心理上的親密是成功教養的關鍵
    ——及時、敏銳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信任你就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孩子的「不乖」「不聽話」「很調皮」其實是他對獨立的自發需求

    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從細節入手
    ◎建立一個告別儀式,賦予孩子任務,他將更容易面對分離
    ◎明確告知孩子媽媽什麽時候回來,一定要遵守時間約定
    ◎將分離的情節編成小故事,多講給孩子聽,讓他做好準備

    【CHAPTER4】
    EQ訓練,開展孩子的可能性
    ——智商無法改變,EQ卻可以提升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孩子自控力差的真正原因
    ◎改良版的棉花糖實驗:環境對孩子自控力的影響
    ◎別為了自身的方便給予孩子無法兌現的承諾
    ◎有效培養孩子自控力的五大方法
    〔方法1〕自控力的基礎是信任
    〔方法2〕教孩子學會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方法3〕多次提醒,讓孩子學會自控
    〔方法4〕透過遊戲鍛鍊孩子的自控力
    〔方法5〕讓孩子學會等待
     
    恆毅力:比天賦和智商更重要的特質
    ◎鼓勵孩子多做「好玩的難事」,讓孩子選擇他感興趣又有挑戰的事
    ◎不允許孩子在感覺最糟糕的時候放棄
    ◎有策略地幫助孩子進行練習,有助培養恆毅力

    抓住機會,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父母不應刻意讓孩子迴避某些情緒
    ——家長能夠幫助孩子認識所有情緒,他就更有可能學會管理情緒
    ◎不要堵住孩子情緒宣泄的出口,教他適當發泄情緒的方式
    ◎用情緒繪本幫助孩子療癒自己:為孩子挑選情緒繪本時的四個重點
    〔重點1〕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重點2〕需要有特定場景的鋪陳描述
    〔重點3〕幫助孩子認可和接納情緒
    〔重點4〕給予解決方案,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

    【CHAPTER5】
    社交能力訓練從小開始
    ——培養更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掌握四個關鍵期,培養小小「外交家」
    ◎【第一關鍵期】0~18個月:建立牢固的「自我」概念
    ◎【第二關鍵期】10個月~3歲:每一個社交衝突都是學習的機會
    ◎【第三關鍵期】2~3歲:建立穩定的社交圈,並不斷擴大
    ◎【第四關鍵期】4歲以後:學會放手

    孩子被打,要教會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和表達自我意願,其實比打回去更加重要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學會遇到類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要孩子學會分享,請先允許他自私
    ◎分享的前提是自願和快樂,大人不能强迫孩子分享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代表他不能捍衛自己的物權,也不代表他可以隨意占有他人的東西
    ◎教孩子學會分享,必須先允許他自私
    ——與其強迫孩子分享,不如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

    如何幫助害羞怕生的孩子與人交際
    ◎給予孩子時間,讓他慢慢適應環境,父母的示範是最好的引導
    ◎害羞並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父母應該接納孩子的害羞個性

    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每天都在看父母如何跟人打交道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被父母影響出來的;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

    孩子不是內向沒出息,只是有些慢熱
    ◎讓慢熱型孩子暖身成功的關鍵:無條件接納你的孩子
    ◎提前給予通知,減少焦慮,孩子就能更容易融入新環境
    ◎讓孩子體會與人相處的舒服感覺,在孩子熟悉的環境中接觸不熟悉的人

    【CHAPTER6】
    找對方法,養成生活好習慣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用對方法,讓孩子愛上刷牙——消除孩子討厭刷牙的三個原因
    ◎熟悉刷牙:和孩子一起玩「瞭解牙膏、牙刷」的遊戲,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探索
    ◎找回掌控權:角色互換遊戲,讓孩子來幫媽媽刷牙
    ◎如何面對叛逆期的孩子:讓他知道「刷牙是你自己應該做的事」

    如厠訓練,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過早進行如厠訓練,對孩子的發展有害無益
    ——1歲前孩子的尿道和肛門的括約肌還沒發育成熟,過早訓練如厠,會造成憋尿反射缺失
    ◎讓孩子做好準備,不等於被動等待,孩子1歲半左右,可以為如廁訓練做準備
    〔準備1〕談論乾淨紙尿褲和髒紙尿褲的感受
    〔準備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掌握自理能力
    〔準備3〕讓孩子有機會看到大人上厠所
    〔準備4〕借助繪本讓孩子瞭解如厠的過程

    入睡不是打仗,有效培養孩子早睡的習慣
    ◎作息規律,放電充分,讓孩子入睡的三個方法
    〔方法1〕睡前安排全家的安靜時間
    〔方法2〕建立一套睡眠程序
    〔方法3〕爲第二天上幼兒園做準備
     
    幾張小圖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日程安排表」幫助孩子培養時間概念
    ◎「工作任務分配表」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意識
    ◎「好行爲强化卡片」幫助孩子培養禮儀規範

    孩子容易粗心大意,是大人的引導有問題
    ◎把握孩子的細節敏感期,不但有助學習,還能培養高EQ
    ◎玩玩具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細節觀察力

    過早看電子產品的危害,你知道嗎?
    ◎過早給孩子看動畫視頻會對他造成的三大危害
    〔危害1〕喪失主動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危害2〕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
    〔危害3〕容易煩躁,缺乏耐心
    ◎在電子產品充斥的資訊社會,如何爲孩子找到平衡點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建議統整:給孩子看電子產品前家長要思考的三件事
    〔思考1〕教育視頻的確對孩子有益,但過早引進容易導致大腦「消化不良」
    〔思考2〕家長不僅要瞭解看視頻的危害,還要知道你因此付出的機會成本
    〔思考3〕科技時代,對電子產品的態度應是疏而不堵,這需要整個家庭制定計劃

    【CHAPTER 7】
    透過遊戲培養孩子的良好特質
    ——專注力、想像力、秩序感一次到位

    玩具斷捨離,培養孩子好特質
    ◎玩具減少,孩子的專注力更好
    ◎玩具减少,孩子的想像力更好
    ◎玩具减少,孩子的秩序感更强
    ◎為孩子挑選玩具時的三大原則
    〔原則1〕不買「聲光電」玩具
    〔原則2〕選擇開放性或有開放性潜質的玩具
    〔原則3〕選擇娃娃玩具時,要平衡寫實和抽象兩方面

    讓孩子學習收玩具,培養他的秩序感
    ◎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習慣的三大訣竅
    〔訣竅1〕以具體的步驟及明確的指令代替「收拾玩具」的抽象命令
    〔訣竅2〕收納箱外貼上標籤,讓每一類玩具都有自己的家
    〔訣竅3〕充分授權孩子,適當容忍孩子的不完美
    ◎玩具收納的實用小工具分享

    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規劃
    ◎學齡前孩子早期啓蒙的關鍵:透過多元化的遊戲達到全腦啟蒙
    ◎用每週遊戲計畫表幫孩子規劃玩耍,刻意培養他較缺乏的能力

    陪各月齡階段的孩子,玩好角色扮演遊戲
    ◎【階段1】12~18個月:扮演日常中的生活
    ??花時間觀察孩子的興趣
    ??引導孩子喜歡上角色扮演遊戲
    ◎【階段2】18~24個月:簡單的角色扮演
    ??準備合適的角色扮演玩具
    ◎【階段3】24~30個月:熟悉場景的角色扮演
    ??給玩具加點兒新意
    ◎【階段4】30~36個月:不熟悉場景的角色扮演
    ??引進全新的情景
      
    【CHAPTER 8】
    性教育啓蒙篇要趁早
    ——幫孩子建立最初的隱私和界限

    性教育啓蒙,關鍵在建立隱私和界限
    ◎性教育從孩子出生就應該開始,直到孩子成爲完全獨立的成人爲止
    ◎身體的私密部位和鼻子、眼睛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
    ——美國的性教育不建議給身體私密處特殊的稱呼
    ◎隱私和界限是孩子性教育啓蒙的根基
    ??隱私
    ??界限
    ◎對於「出生」的話題,家長應該化被動爲主動

    媽媽,爲什麽你有乳房,我沒有?
    ◎身體啓蒙的大原則:2、3歲孩子的問題只是出於好奇和求知欲,成人須摘下「有色眼鏡」
    ◎性教育啟蒙的必備知識——認識身體,區分性別
    ◎孩子摸生殖器時,父母要冷處理
    ——告訴孩子摸自己是允許的,但只能在家裡做這件事
    ◎孩子對父母的身體感興趣,應平靜把真相告訴孩子
    ◎孩子喜歡碰父母的私密部位,應該向他強調隱私及界限的概念
    ◎從幾歲開始,父親不應該給女兒洗澡(母親不應該給兒子洗澡)?
    ——家長態度不應扭捏,直接告訴孩子:「你長大了,要自己洗澡。」

    教孩子敢於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
    ◎用「看不見的泡泡」比喻,為孩子引進「界限」的概念
    ◎告訴孩子什麽是「安全」的接觸、什麽是「不安全」的接觸

    【CHAPTER 9】
    親子溝通用對方法,孩子更合作
    ——良好親子關係讓教養事半功倍

    別再冤枉孩子不聽話,是你自己說不清
    ◎孩子所有「不聽話」的背後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是他們「求助」的信號
    ◎教導孩子時要從他的認知水平出發,給予簡單有效的指令

    孩子需要誇,但不能「亂誇」
    ◎誇獎孩子時使用描述性語句,並强調希望孩子努力的標準與方向
    ◎誇獎孩子時要注意的三「不」原則!
    〔原則1〕不要輕易誇獎孩子容易完成的事
    〔原則2〕不要過度誇獎孩子本來就喜歡做的事
    〔原則3〕避免和他人比較的誇獎
    ◎孩子的第一個自我形象來自父母,不輕視自己的美好,是建立自尊和自信的第一步
    ◎「漂亮」可以是多元的,父母應該明白如何引導孩子如何看待別人的誇獎
    ◎父母要消除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別讓標籤限制孩子的潛能發展

    別讓你說的話對孩子傳遞了「我不愛你」
    ◎學齡前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成熟,家長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孩子
    ◎不輕易否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接納

    「對不起」和「我愛你」一樣重要,你對孩子說過嗎?
    ◎父母對孩子說「對不起」是最好的言傳身教,它告訴孩子什麽是對、什麽是錯
    ◎說「對不起」並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道歉:真正的道歉需要同時具備的三個要素
    〔要素1〕真正的道歉,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你的哪個行爲是錯誤的
    〔要素2〕真正的道歉,應該和孩子分享你準備如何防止今後再次發生類似的行爲
    〔要素3〕真正的道歉,還應該請求孩子的原諒

    「同理」的關鍵,是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
    ◎同理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馬上停止哭鬧,而是讓孩子學習體會不同的情緒
    ◎正確「同理」的三個步驟
    〔步驟1〕允許孩子發泄情緒
    〔步驟2〕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步驟3〕回顧剛剛發生了什麽

    當孩子感覺更好時,才會表現得更好
    ◎換個說法,指出孩子需要承擔的結果代替威脅恐嚇
    〔關鍵〕保證孩子最後按照我們的要求來執行
    ◎給孩子的壞行爲一個替換方案,取代責罵
    〔關鍵〕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替換的方案
    ◎多對孩子說肯定詞語,少說「不」
    〔關鍵〕把所有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重新「包裝」成正面詞語描述的期許

    孩子的物質欲望該不該滿足——以同理心面對孩子的要求,但不一定立即滿足
    ◎孩子要求買東西的三種處理方式優劣分析
    〔方式1〕果斷拒絕(不建議使用):孩子不會再堅定、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願望
    〔方式2〕心軟妥協(不建議使用):孩子缺乏外界的激勵就不會自發守規矩
    〔方式3〕使用同理(建議使用):幫助孩子把今天的「不買」轉化成對未來的期待

    【CHAPTER 10】
    愛與規則的平衡拿捏
    ——給孩子有規則的愛和有界限的自由

    規則和愛不矛盾,孩子需要一定的界限
    ◎設定界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設立界限能夠讓孩子瞭解到父母的愛是有邊界的,防止自我中心的養成
    ◎孩子從挫折中獲得成長,知道任何事情都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爭取

    Time-out(暫停)方法已經落伍了!
    ◎Time-out(暫停)懲罰的隱憂:孩子不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
    ◎實施Time-in(積極的暫停)的三個步驟
    〔步驟1〕父母陪伴孩子離開事發現場
    〔步驟2〕孩子冷靜後,要擁抱孩子
    〔步驟3〕和孩子談論之前發生的行爲
    ◎實施Time-in的四個好處
    〔好處1〕孩子不會有「被孤立」的感覺
    〔好處2〕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可
    〔好處3〕即使長期使用,孩子也不會出現反抗行爲
    〔好處4〕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打駡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體罰無法從根本解決管教問題
    ◎不打不駡,是爲了更好地管教孩子
    ——列出最重視的孩子的好行爲,作爲建立規則的基礎,溫柔並堅定地執行
    ◎家庭成員的態度保持一致,說到做到,貫徹到底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可以給予選擇,適當放權
    ◎讓孩子明白,他的每一個行爲背後都會有相應結果,他要獨自對結果負責
     
    巧借遊戲,讓「調皮孩子」乖乖聽話
    ◎當孩子太興奮時,陪他一起消耗精力後,教他如何讓身體平靜下來
    ◎當孩子一直在搗蛋時,滿足他想獲得關注的願望
    ◎當孩子和父母對立時,讓孩子做主,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換個姿勢,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
    ◎家長學會從孩子的視野看世界,你會更理解孩子在想什麼
    ◎親子溝通出現問題,並不是因爲父母懂得太少,而是因爲對孩子觀察得太少

    管教孩子,不是擺出家長的架子就有效
    ◎透過語氣和表情,讓孩子明確知道行爲的界限在哪裡
    ◎對孩子說「不」的同時,必須向他解釋原因
    ◎對孩子要儘量少說「不」,多使用正面的語言

    如果孩子非常「聽話」,也許是你的教育失敗
    ◎家長真的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我們需要的是懂得獨立思考、可以自我管理的講理孩子
    ◎我們需要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守規則,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不當「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父母
    ◎孩子學會遵守規則的兩個步驟
    〔步驟1〕認識規則
    〔步驟2〕建立規則意識
    ◎父母的身教是讓孩子內化規則的關鍵:給孩子訂規矩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孩子黏媽媽,是在「懲罰」媽媽的離開
    ◎想解決孩子黏媽媽的問題,就要先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需求
    ◎爲什麽越花心思教育孩子的一方,越容易跟孩子起衝突?
    ——當孩子跟你發脾氣或起衝突時,說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

    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別將大人的焦慮轉嫁給孩子
    ◎家長容易「為了孩子好」而犯下的兩個過錯
    〔錯誤1〕代勞
    〔錯誤2〕催促
    ◎改善孩子拖延問題的兩個方法
    〔方法1〕提前計劃
    〔方法2〕適當讓孩子承擔遲到的結果

    【CHAPTER 11】
    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成長
    ——提升自己,成就孩子

    爲什麽別人的育兒方法對我的孩子不管用
    ◎你是否真的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允許孩子犯錯,更要陪伴他犯錯,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正確方式
    ◎若父母認爲孩子是「善」的,任何「搗蛋」行爲都是情緒的表達

    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
    ◎觀察孩子的原則一:區分「事實」和「觀點」
    ——父母要真正瞭解孩子,首先要保證自己觀察到的是事實,不是用主觀意識給孩子「貼標籤」
    ◎觀察孩子的原則二:記錄下來,尋找規律
    ◎高質量的觀察記錄方法:ABC記錄法

    情緒管理,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父母學習情緒管理時要思考的三個問題
    〔問題1〕我爲什麽會情緒失控?
    〔問題2〕當情緒失控時,我真正憤怒的是什麽?
    〔問題3〕如果事情再次發生,我會如何做?

    五句話,讓家人的育兒水準趕上你
    ◎第1句話:「這是孩子自己的事。」
    ◎第2句話:「我們一起試一試吧!」
    ◎第3句話:「我知道你很難過,爸爸陪著你,直到你冷靜下來。」
    ◎第4句話:「哦,真的啊,再和我多說說。」
    ◎第5句話:「我愛你。」

    爲人父母,你輸得起嗎?——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失敗只是一個事實,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體驗失敗,培養耐挫力

    你和社會脫節不是因爲當了媽媽
    ◎和社會脫節是因為惰性,不應該拿孩子做藉口,讓他背黑鍋

    當媽這幾年,你可曾覺得自己不夠好?
    ◎要想管理自己的情緒,要想內心更加强大,需要先和自己的羞耻感握手言和
    ◎真正的强大,是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敢於面對自己曾經受到的創傷

    【後記】孩子讓我成爲更好的自己
     
    看更多
     

    前言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期教育在家庭

    我和大家一樣,是個普通的媽媽,現在做全職媽媽已經三年了。但也許我和大家又不一樣,我有一個28週早產的女兒小D,她出生時沒有自主呼吸,左右腦都是最高級別的出血,我們曾被醫生詢問是否要放棄對她的治療。

    當年醫生說,小D有九○%的可能會在輪椅上度過一生,如今她不僅站起來,而且可以獨立行走了;當年語言評估師說,她有一半以上的機會吞咽不好,而且會出現嚴重的語言發展延遲,如今她是個「小吃貨」,還是個雙語寶寶,能夠自如地和我「討價還價」;當年心理評估師說,她的認知行為會比同齡孩子低很多,如今她不但趕上了同齡人,而且在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還略高於平均水準。

    這就是我的女兒,她是個小戰士,一次又一次地讓紐約的醫生讚歎:你的女兒創造了奇跡!而我知道,奇跡的背後是我們一千多天的堅持,是我們每天孜孜不倦的「寓教於樂」,把復健融入遊戲,把認知發展融入生活。當所有的一切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個大教室。

    在和女兒一路「打怪升級」的路上,我學到了太多的育兒知識,於是我創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大J小D」,透過這個平臺和大家分享我帶女兒的實踐經驗。經過兩年的時間,這個公眾號從一開始幾百個早產父母的關注,到現在幾十萬人的關注,其中既包括早產兒的父母,還包含更多健康寶寶的父母和備孕、懷孕中的朋友。

    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下,我的第一本新書《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於二○一六年一月上市,上市不到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三萬冊,至今已經再刷五次。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新手媽媽從孩子出生到2歲左右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日常護理、餵養與睡眠、副食品添加、常見疾病防治、早期教育啟蒙、運動發展、規則與管教、早產寶寶護理、父母修行等,受到國內外媽媽的高度評價,甚至成為很多兒科醫生的育兒參考書。

    隨著小D不斷長大,我的育兒重心開始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我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開始回歸到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於是,就誕生了第二本書——《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

    這三年來,我一直在實踐「先育己再育兒」的理念。我始終相信,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期教育在家庭。我想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透過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為「成長型」的父母,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成為「成長型」的家庭。這是父母能夠帶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大J
    二○一七年五月於紐約
    看更多


    內容連載

    摘文1

    學齡前,比識字、算術更重要的三件事

    爲了給小D選擇一家合適的幼兒園,我曾穿梭於紐約各家幼兒園的開放日,這些幼兒園既包括主流的公立幼兒園,還包括那些遙不可及的私人幼兒園。我的目的就是想瞭解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麽,到底厲害在哪裡,看看對於我教育小D有什麽借鑒作用。

    我參觀過的幼兒園有十幾家,我發現所有的幼兒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位園長都會强調: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學會三件事,這三件事比孩子學到多少知識更爲重要,是家長和幼兒園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和方向。這三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三件事是什麽。

    ◎第一件事:學會「準備好」(Be Ready)
    ——身體準備好,能保持坐姿正確;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

    有一位幼兒園園長說,現在每個家長都想培養「天才」兒童,恨不得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教他認字、數數,以爲這樣孩子上學後成績就會好。但我們卻忘了,讓孩子學習,首先要把「硬體基礎」——身體和頭腦準備好。這些準備工作沒做好,上學後即使你給孩子找全美最好的老師,他也不可能學得好。

    這裡說的準備工作包括兩個部分:第一,身體準備好,能夠保持坐姿正確;第二,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遇到困難會自己思考或尋求幫助,能夠聽從並且遵守遊戲規則。

    對於坐姿正確這一項,我以前沒有留意,參觀幼兒園時聽到這麽多園長提到這個問題,我才意識到小D認知老師的良苦用心。大概從小D14個月開始,她的認知老師就要求我給她買一組小桌子和小椅子。小D是「自由」慣了的人,一開始坐在椅子上顯得「坐沒坐相」,而且剛坐一會兒就想下來。

    認知老師要求我們,每天要在小桌子上進行一段時間的遊戲,每次小D坐在小桌子前,我們就會提醒她:「脚在哪裡?放地上了嗎?手在哪裡?放桌上了嗎?身體在哪裡?坐筆直了嗎?好,小D準備好了,我們要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小D的坐姿明顯好了起來,隨著坐姿變好,她的專注力也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專心玩一些玩具了。

    小D2歲以後,認知老師提出了「Give me five」(完成五步驟)的概念,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開始玩遊戲之前,我們都會一起檢查這五個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首页 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