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
商品详情
  • 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二款封面随机出货】
  • 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二款封面随机出货】

台北爸爸, 纽约妈妈【二款封面随机出货】

¥80
-
+
  • 商品详情
  • 基本信息
  • 用户评论0
  • 用户咨询0
  • 最坦诚、最惊世骇俗的家族/生命史!
      一本精彩的时代之书,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看到自己。

      生命是一出复杂难解的通俗剧,我将以编织者的毅力,细细密缝,试着书写家族里那些说不出口的秘密,这些人与那些人心里的黑洞,闪烁在新店溪与哈德逊河的波光粼粼中。-陈俊志

      一位台美离散家庭的长子,用尽气力写字造像,重返时间流淌的三十年之间,与记忆拔河,为自己来自的破落家庭,用无比的爱与勇气写下一则则令人心痛的情书。

      全书细笔刻画一个台湾家庭的家族众生相,透过文字与影像追索自身家庭伤痕与秘密,同时召唤整个世代的情感与记忆。更以一位同性恋长子的眼光,深具性别意识地凝视着「家庭会伤人」背后爱恨交织的历史。亲见一个低阶台美移民家庭的兴衰,打造一则台湾移民离散的时代寓言。

      作者父亲为台湾彩色冲印业第一个本土品牌——爵士彩色冲印店的创办人,颠峰时期开了七家连锁店,后因债务问题,父母远走美国,包括作者在内四名小孩留在台湾。从此一个家庭离散,分居台美两地。内容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父别书」写父寄人篱下的沧桑童年,以及父子之间的爱恨纠结;第二部份「电影院里的少年」写性别认同与电影启蒙;第三部份「有光的对岸,月之暗面」写移民美国纽约的母亲及其家族的异乡生活辛酸。

    获奖记录

      台北市文化局第八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得主

    作者简介

    陈俊志

      纪录片导演,关注弱势议题,用文字和影像实践社会运动。朋友都叫他Mickey。常上街头及媒体为同志议题发声,作品社会性强烈。2007年,以台美移民家族史写作计划《台北爸爸,纽约妈妈》获得第八届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2008年,以高树少年叶永鋕死亡事件为本,写作《人间.失格》,获得时报文学奖报导文学类首奖。2009 年至2010年,以副教授资格应聘为国立中正大学驻校作家及驻校艺术家,开设纪录片工作坊。

      陈俊志的纪录片作品有《不只是喜宴》《美丽少年》《玫瑰的战争》《幸福备忘录》《我的爱滋朋友》与《无偶之家,往事之城》《酷儿舞台》和《沿海岸线征友》。历年来作品获邀参展巡演于各大国际影展,并长期于国内外校园进行性别多元教育的纪录片放映及专题演讲。

      纪录片放映演讲请洽:gaykid12345@gmail.com
      (02)2305-3123 或0913-286-900  美丽少年电影有限公司

      欢迎加入作者的Facebook,可获得本书最新活动信息。请用脸书搜寻陈俊志(Mickey Chen)

    名人推荐

      好看,动人,真是动人,泪光盈花里无言的笑。

    朱天文(作家)

      回首个人如此戏剧化的生命╱家族史,俊志并未见猎心喜,他只「如实」的写来,这说来容易做来困难的「节制」,呈现出极动人的饱满张力。

    朱天心(作家)

       《台北爸爸,纽约妈妈》是二十一世纪的《孽子》与《荒人手记》。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他独坐暗室,一幕幕过往在显影剂还魂,他所揭露的岂仅一己之痛,他所召唤者,不也是时代幽魂。

    杨索(《我那赌徒阿爸》作者)

      就算已经没有家了,依旧不从良,不道歉,不后悔。离散到底,真妖孽也。却是一个令我掩面哭泣的妖孽。

    胡淑雯( 《哀艳是童年》作者)

      这是陈俊志的《追忆逝水年华》,却写出了一整代人(我们这辈五年级眼中)的《往事不必如烟》。

    陈雪 (小说家)

      我读着那些段落,光影错乱的跟着他斑驳破碎的记忆回到新店溪畔他的童年,在撕裂的成长之中,我读到宽容与爱。

    王宣一 (《天色犹昏,岛国之雨》作者)

      只有不老的人说、写沧桑,才仍然如此华丽。张爱玲不就如此?

    李昂(作家)

      这本书是今年最深情动人的生命故事。用「今年」而不用二0一0或二0一一年,代表这本书不会褪时代。

    甘耀明(小说家)

      让我一次又一次流泪的,不是读到俊志生命中的伤逝与别离,而是,他对这一切,一次又一次的宽容、悲悯与原谅。

    刘梓洁(《父后七日》作者)

      这本书,我要等到稳当地握在手里,找一段空闲时光,才要细细品尝。虽然迫不及待,但是不这样,就是不可原谅的浪费。

    张娟芬(《杀戮的艰难》作者)

      那些照片熟悉得如我的家人,而那故事,就像是我自己的故事。

    鸿鸿(诗人.导演)

      没有看过更坦诚,更骇人的告白,每每让我闭上眼睛,停止阅读。

    王小棣(导演)

      它不止于是陈俊志的故事,根本是一章台湾某年代的历史。

    陈坤厚(导演)

      就算用文字做工具,影像依然强烈,一部破碎而沧桑的华丽人生展现、延伸在你我眼前!

    李烈(《艋舺》监制)

      如果文字真能疗愈,那俊志便是把自身的骨血熬煮挥洒,普度众生了。

    吴洛缨(剧场导演.影像编剧)

      这本书让人忍不住就会狠狠猛猛的读,但读了之后却又让人咀嚼再三,细细的况味反思不已。

    林正盛(导演)

      在夜深人静时,我细细读着这篇那年总是没听完的故事,就这样让眼泪这么安静的流下。

    杨力州(《被遗忘的时光》导演)

      这一篇篇家族故事连结成的时间之河,已经不只是怀旧忏情,而更是作者诚实面对自己内心幽暗森林的勇气之作。

    侯季然(导演)

      这不单是他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私历史,也是一整代八○小孩未被关照的隐藏伤痕,如此忧伤动人,又痛着的青春暴动。

    黎焕雄(导演)

      他道尽了流淌在生命底层的苦楚,以及穿越时空的缕缕真情,而在妖异流离的文字光影之下,躲藏的,竟然是一颗天真纯净到教人不忍的赤子之心。

    郝誉翔(中正大学台文所教授)

      这是精彩的时代之书。在这本自传体的家族传奇中,我们看见一个苦难与辉煌并存、希望与幻灭同在的时代。

    柯裕棻(政治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阅读他的影像与文字,让人同时又哭又笑,又是感叹又是赞叹,只能说:痛.快.极了。

    毕恒达(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每一个异乡人,不论是地理或心灵国度的,都能在这本书中看见自己的倒影。

    蓝佩嘉(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跨国灰姑娘》作者)

      以电光火石般残酷又妖艳的记忆切片,剪辑家族迁移与情欲的脉脉长河,爱恨情仇因之有了得以承载的身世与厚度。

    顾玉玲(《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作者)

      催泪但不煽情,喧嚣中又有着奇特的冷静,这是Mickey独有的魅力。无论是用影像还是用文字,Mickey是说故事的能手。

    黄长玲( 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这个织进台湾社会发展肌理的家族传奇与成长故事,是理解我们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开眼角度。

    吴嘉苓(台湾大学社会系副教授)

      也因为有像他这样舍己的人,让我们对自己自顾自私的生命,不禁自惭形秽了。

    方念华(TVBS新闻主播)

      通常若听到有人厚脸皮地自称「才女」,身为记者的我多半会在心里暗暗地嗤之以鼻,陈俊志是唯一的例外。

    张士达(《中国时报》记者)

      他父亲拍摄的照片绵延的是「时间」,是多少年的岁月累积,是家庭的历史与记忆,是台湾社会的变迁与台湾近代史的缩影;他拍摄的照片拓展的是「空间」,承载着他南来北往、东征西讨、游走世界受邀各电影节的经验阅历与风尘仆仆。

    李幼鹦鹉鹌鹑(影评人)

    ﹝部分摘录,完整推荐语请见本书﹞

    目录

    推荐序 割骨剜肉:读陈俊志的《台北爸爸,纽约妈妈》
    代序 一个人在路上,想回家

    辑一 父别书
    全家福
    忘川之水
    美国的味道
    星星知我心
    姊姊
    遗照

    辑二 电影院里的少年
    记忆余烬里的玫瑰男孩
    日向洋之
    流浪楚浮少年路
    和关锦鹏交换日记   
    学院之树与芭比娃娃
    我的异性恋怪叔叔陈进发
    三女神
    那些胶卷一样的记忆
    铁皮书性史
    彷佛乙醚的记忆朝你而来,离我而去
    蜿蜒的山路与长久的凝视

    辑三 有光的对岸,月之暗面
    妈妈的褐石公寓
    月娥
    客途秋恨,追月之人
    初吻之夜
    姊妹情仇
    纽约大逃亡

    尾声
    幻影之家

    书后语

    推荐序

    詹宏志

      我坐在群山之中的环流台地,一字一句读着陈俊志送来的书稿清样,这里离台北的喧嚣十分遥远,远到像在不知名的外星球一样。清晨露寒料峭,但我的心底忽冷忽热,时间空间也不断更替迭换,有一刻我彷佛回到冬曰雪封的纽约,另一刻我又回到盛夏炽热的台湾乡间……。我的阅读心情也不平静,有时候我心痛地想:「连这个你也说出来?你真的很勇敢,但太苦了吧!」有时候我却情急得想大叫:「俊志俊志,你在干什么?你把好好一个故事都糟蹋了!」

      读完之后,我却掏空虚脱一样,稻草人似的呆坐在那里,好像把情感感觉情绪思绪都耗用尽了,一时三刻不适宜回到人间,更不适合议论思考……。

      这是什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当然是一本勇敢而哀伤的书。

      它勇敢而哀伤,我却不能倒过来说它哀伤而勇敢。如果我说它哀伤而勇敢,就意味着故事虽然哀伤,最后却让我们感觉到书中人或书写者的勇敢,那故事的未来就透露着光明与疗愈的可能性,它就是一本提供希望与信念的书;但我说的是勇敢而哀伤,意思是,尽管书中人或书写者如此勇敢,努力对抗某种沉重的命运,终究夜幕还是落黑下来掩没一切,最后的结局只剩缠绵不去的哀伤和疼痛,这就成了一首反复低回、隐隐作痛、无法卒听的绝望之歌。

      为什么如此勇敢却又如此绝望?因为这个故事血肉相连,无从分割,一切割就血肉模糊,与汝偕亡,一点救赎的希望都没有。

      在中文世界的书写传统里,忏悔录式的告白书写向来是不存在的,告白自剖所带来的涤净作用也是不被承认存在的。在中文传统里,书写是用来教化和谐的,不是用来揭露冲突的;自省也是用结论来道德教训别人的,很少是用过程来裸露镜显自己的。也许西方文学才有向上帝忏悔的传统,上帝既然是全知的,你还没说,祂已经完全明白,忏悔者当然没有遮掩修饰的必要。即使到了现代化社会,上帝的连锁事业营运已经过时,不能全面照应;精神分析与心理分析已取代上帝,继续提供聆听告白的收费服务,愈赤裸黑暗的自省,被视为是愈接近治疗的告白。往自己内在暗处深掘、不畏创疤伤口的作品,因而成为西方文学一个令人战栗佩服的传统。

      但我们属于「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另一种传统,我们不是诚实认真面对自己的民族,而是遮掩伤痕、粉饰太平的民族,也是倾向于好死不如歹活的民族,我们总是世故地抹去锐边利角,隐去内心的真实欲望,虚情假意地配合别人。我们不爱真相,真相永远是玻璃破片,割伤别人也刺痛自己,我们活着已经感到艰难,还要内在真相来折磨自己做什么?

      这样,你就知道陈俊志这本书有多么稀少和多么惊世骇俗。

      陈俊志的书有双重告白,一是家族私史,一是情海翻腾。但前者更准确的说,是家族丑闻的私密回忆;后者则应该说,是同志世界的欲海翻腾。而两者在书中也曾交会成一个高潮事件,那就是他的油漆工男友劈腿自己的亲妹妹,比通俗剧更夸张戏谑的那一刻……。

      这就是我说故事无法分割的缘故。你如何可以分割血缘?己身所从出,或从己身所出,通通无可选择。生物父亲是一个结果,不是愿望,更非离奇身世可以改变或掩盖;你可以被平凡或奇特的俗世父亲养育成人(包括他是一位国王、园丁、或一匹丛林野狼在内),但你只可以有一位真正给你DNA的生物父亲,不管你自己知不知道(陈俊志是知道的,因为他在书中写道:「……敦化南路家屋二楼逆光的厕所马桶,童年的我无意中见到父亲的阳具。在逆光中,在微粒飘浮的空气尘埃中,在偶然闪现的记忆中,那模糊不清的阳具是赐予我生命的源头。」)。

      陈与父亲的冲突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父亲因债逃家,没有负起对妻子与儿女的责任;另一方面则是父亲不接受儿子是同性恋者的事实,儿子的自我与家庭显然是无法共存的。但这种不得理解的冲突无路可出,连争辩甚至弒父都无法解决,除了自我放逐,流浪到另一个场域去做一个没有来历的鬼魂。

      或者,你要像三太子哪咤一样,割下你自身的骨头还给你的生父,剜出你全身的肌肉奉还你的生母,只有把血肉都银货两讫付毕还清了,我们再无瓜葛,你才能真正脱离血缘的牵连与家族的枷锁。在此之前,你只能绝望地抱着一丝希望,一觉醒来,自己已经变成了毫无牵挂的孤儿……。

      「地狱就是别人。」但当中最靠近地狱的一种别人,就是「家人」。自由意志与血肉牵连先天不兼容,这件事一早就被存在主义者识破了。

      如今陈俊志已经是个不惧牵挂、回首过去的鬼魂,他无限柔情地触抚家屋写真的映像废墟、咀嚼往日片段的荒蔓记忆,再缓缓春蚕丝吐只字词组的书写过程,在我看来,犹如是一小块一小块凌迟地割骨剜肉还返双亲的写照,也许完成这本书,他已经脱离亲缘、超渡自己了。

      用这样断绝残酷的象征,我也才能够说明这本书的重要性和震撼性。但我也许还不能说出书写家族暗黑史的意义,陈俊志不只在书写过程中超渡了自己,其实他也通过一种俯瞰的观照,超渡了其他家族成员。世俗给家族某些成员的评价描绘可能有败家败德、任性浪荡,只有通过另一种理解,才能赋予超脱的形象,他们才超凡入圣了。

      书中一段描述,可能会让我回味多年。那是关于不守妇道的二姑姑的一场戏,众人正在新店溪谷的土鸡城为父亲举办一个宴会,二姑姑带着腻恋的男友前来,席中父亲突然脸色铁青开骂起来,场面正显得不可收拾。但二姑姑「从来不是温婉娴淑的良家妇女」,大家正在劝嚷之中,这时候,卡拉OK乐声响起,「二姑姑忿忿地拉起旺仔……前一步后一步婀娜多姿地跳起恰恰。」

      黑暗溪谷泛着鬼魅灯火的土鸡城,徐娘半老的黑猫二姑姑示威似的、不认份的、不服世俗礼教的,在卡拉OK委靡的乐声,拉起一位中年台客,烟视媚行地跳起恰恰,这个劲爆场面俗搁有力,写实到超现实的境地,耐人寻味到不行,也不负书写者本是影像艺术家的身份。

    :: 精采内容.抢先读 :::
    全家福
    星星知我心

     

首页 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