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
商品详情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看得到的世界史: 99样物品的故事你对未来会有1个答案 上册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是文化

¥115
-
+
  • 商品详情
  • 基本信息
  • 用户评论0
  • 用户咨询0
  • 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合力打造的旷世巨著,
    《纽约时报》整版报导: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
    ……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项成果。

      这是一本用一百样物品贯串世界历史的故事书。大英博物馆馆长亲自撰写,动员一百位馆员、时间长达四年,从大英博物馆八百万件馆藏挑出一百件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所采访专家超过四百位(遍及雕塑家、音乐家、画家、医学权威、人类学家、汉学家……,大多不是历史学者)。

      ◎本书以广播型式播出时,吸引了英国一千一百万人口同时收听
      ◎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超过八周
      ◎美国版上市第一周立刻打进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排行榜,超过四个月
      ◎Amazon.com网络书店前五十大畅销书

      你所熟悉的世界史肯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段时间、一些大人物,写下一个大事件。但是,本书不这样讲故事。麦葛瑞格馆长说,因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只有胜利者知道怎么运用文字时,历史更可能被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失败者的社会遭到征服或摧毁时,经常只剩下他们的器物能够述说他们的故事。」因此,大英博物馆展开这个计划,用文物让我们看到历史。

      用文物看见历史,是一趟启发你奔放想象力的过程。麦葛瑞格馆长特别强调:「在透过文物解说历史的任何作法中,这种依据想象力解读,并且把知识化为己有的行为,都是基本作法。有时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的直觉。大英博物馆的创办先贤熟悉这种了解方法,认为把过去的文化还原,是了解共同人性的重要基础。」

      这一百件人手打造的对象,有些是稀世珍品,有些是当时人们的常用对象,每一件都经过大英博物馆动员考古学、尖端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能力,征询各领域专家看法,想象、推理、验证,让我们「重新看见」我们的祖先如何从两百万年前便不断地发挥创新与应变的能力,留下历史。

      于是,这一部由大英博物馆打造的巨著,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挑动了千万人的好奇心。因为我们这才知道:

      ◎两百万年前出门旅行,该带什么?答案是手斧。带着它,人类的祖先从非洲走出来,到了亚洲、欧洲,所以,这个发明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大跃进。

      ◎一个流浪汉在东非海岸边捡到一千年前各式各样的碎陶片,使得专家证明世界早就是平的。整个印度洋根本就像「地中海」一样,因为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之间,定期贸易的船只早就频繁穿梭,把原料和成品流通到很远的地方。

      ◎一个北美的水獭烟斗,说明了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两千年前就开始抽烟。这年头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但当时反而是一种公开场合的宗教性神圣行为。难以想象吧?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大英博物馆长带着我们,每次用一个对象,重返历史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这一百样物品的选择不限于艺术珍品,而是以诠释历史的角度出发,所以难度非常高。

      本书创作的初衷,是要帮助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人找出理解庞大馆藏的脉络,因此这个被选中的对象,必须能代表一个较大的脉络,据此说出一个大众都感到「喔,这和我有关系」的故事,「结果这个计划在编年、主题和地理三方面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看得到的世界史》美国版于2011年10月31日上市,《纽约时报》盛赞,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尤大英博物馆的这项巨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因为大英博物馆是一个百科全书试的收藏,不像其他机构——比方说,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或是法国罗浮宫,大量馆藏属于绘画。

      本书的基础是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联袂打造。缘起于馆长麦葛瑞格受BBC电台邀请,上节目解说几个馆藏,不料大受听众好评,2011年5月创下高达一千一百万人收听新纪录,于是产生了用电台节目介绍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伟大计划,而这本书就是创下历史纪录的成果。

      本书共分二册,上册从作者序到第五十章,下册从第五十一章到第一百章

      本书官方网站大英博物馆《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www.britishmuseum.org/system_pages/holding_area/explore/a_history_of_the_world.aspx

    作者简介

    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

      2002年起担任大英博物馆馆长。

      他1946年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学研修德文与法文。后来在法国巴黎高等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读哲学。然后在爱丁堡大学读法律,1972年取得苏格兰律师执照。但他取得律师资格后,转向童年时代的最爱艺术,1973年在英国首屈一指的艺术史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暑期班研修艺术史,该院院长安东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看出他的天分,将他收入门下。

      他是英国著名的艺术学者,身为300年历史的伦敦古物专家学会成员,获得英国女王颁赠功绩轩章(Order of Merit)。

      他于1981-87年主编英语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及装饰艺术期刊The Burlington Magazine,1987-2002年主持英国国家艺廊。

    译者简介:

    刘道捷(翻译作者序─第五十章)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曾任国内财经专业报纸国际新闻中心主任。

      译作包括:《基业长青》、《下一个社会》、《野蛮的下一个社会》、《犹太人致富金律》、《资本家的冒险》、《打败大盘的获利公式》等书。译作曾获中国时报、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及其他奖项。

    拾已安 (翻译第五十一章─第一百章)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国立中正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硕士。中台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讲师,教授中英文翻译相关课程。

      E-MAIL: ian.shyr@yahoo.com.tw

    目录

    作者序  不可能的任务
    引言  从过去发给现在的讯息

    第一篇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二百万年前~公元九千年前)
    1洪尼吉铁夫木乃伊:为这趟时光旅行做好准备
    2欧都外石头砍砸器:人类的第一个发明
    3欧都外手斧:有了它,就能出门旅行
    4游泳的驯鹿:吹弹可破的艺术品
    5克罗维斯矛头:远征,占领世界

    第二篇  冰河期后的食物与性(公元前九千年~公元三千五百年)
    6鸟形杵:定居下来,要懂点烹饪
    7安莎赫利情侣雕像:最温柔爱意的展现
    8埃及牛的泥塑模型:还没学会喝牛奶,我们喝血
    9马雅玉米神像:选了妳,而不是豆子或南瓜
    10日本绳文时代的陶罐:改变人类饮食的美学游戏

    第三篇   最早的城邦与国家(公元前四千年~公元前二千年)
    11邓王的鞋标签:我是国王,这是我的身分证
    12乌尔旗:一口箱子,成了为钱战斗的旗帜
    13印度河图章:找不到统治者的繁荣城市
    14玉斧:对「玉」要慎重恭敬的理由
    15早期的写字板:管理一个城市的最有力武器

    第四篇  科学与文学的起源(公元前二千年~公元前七百年)
    16洪水记录板:一篇史诗,证明东西方起源相同
    17兰德数学草纸书:考公职、当官员的应试宝典
    18米诺斯跳牛飞人:米诺斯神殿其实是办公大楼
    19莫尔德黄金披肩:三千六百年前的工艺,叹为观止
    20拉美西斯二世石像:敬畏我!        

    第五篇  旧世界,新势力(公元前一千一百年~公元前三百年)
    21拉吉浮雕:史诗场面,也是种族大灭绝
    22塔哈卡人面狮身像:咦?不是埃及人,竟然当上法老
    23中国周朝礼器:锅底朝天时,举世皆知我奉天承运
    24帕拉卡斯纺织品:血祭、刺绣、秘鲁木乃伊
    25克里萨斯金币:盐巴炼金,国家出面保证

    第六篇  孔子时代的世界(公元前五百年~公元前三百年)
    26奥克萨斯战车模型:史上第一伟大「路」上帝国
    27帕德嫩神殿雕刻∕人头马与拉毕斯人:视觉语言至高无上的成就
    28巴塞─犹兹酒壶:北欧绝非蛮族,精品巧夺天工
    29奥尔梅克石头面具:用人工堆出山峰,建神庙俯视都市
    30中国铜钟:孔子思想的代表物

    第七篇  帝国缔造者(公元前三百年~公元十年)
    31亚历山大大帝银币:只有我能征服到「地与海的尽头」
    32阿育王圆柱:杀死九十九个兄弟后登基的仁君
    33罗塞塔石碑: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
    34汉朝金银扣漆耳杯:安邦定国的最佳礼物
    35奥古斯都头像:青春不死,我是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第八篇 古老玩乐,现代刺激(公元一年~公元五百年)
    36华伦酒杯:大英博物馆也不敢买的荒淫珍品
    37北美水獭烟斗:原本很神圣,后来才说它伤身体
    38仪式球赛腰带:难怪拉丁美洲的足球这么强
    39女史箴图:妇德教科书.图解版
    40哈克森胡椒罐:奢侈到难以想象

    第九篇  世界信仰的兴起(公元一百年~公元六百年)
    41犍陀罗的坐佛:凝视祂,思考祂的身、语、意
    42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人不信佛教的原因
    43沙普尔二世银盘:与罗马同时的强国,信奉祆教
    44欣顿圣玛丽别墅马赛克:基督的长相是什么样子?
    45阿拉伯铜手掌:罗马帝国改信基督,导致也门经济崩盘

    第十篇  丝路绵延不绝(公元四百年~公元八百年)
    46阿布达.马力克金币:他把中东变成永远的伊斯兰世界
    47萨顿胡船葬头盔:英国的图坦卡门,真实的贝武夫
    48莫希战士形状陶壶:与罗马同时期的南美强国
    49高丽屋瓦:中国龙、北京狗,韩国展开黄金时代
    50传丝公主画版:史上最大科技窃案

    (以上为上册目录)

    作者序

    不可能的任务

      用文物说历史,正是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大英博物馆二百五十多年来持续搜集全球各地的文物,因此,如果你想用文物诉说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是个不错的起点。事实上,你可以说,一七五三年英国国会设立大英博物馆、下令馆方应该「力求普及」并对大众免费开放后,这一直都是馆方努力的目标。本书是二○一○年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网系列节目的记录,同时也是大英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不断在做、或是企图做到的努力中,最新的成果。

      《看得到的世界史》用一百件文物说历史,游戏规则是由第四广播网总台长马克.达玛瑟(Mark Damazer)制定,十分简单明了: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广播公司的同仁,要从馆藏中选出一百件文物,涵盖的时间从两百万年前人类史的发端到现代,涵盖的范围囊括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而且力求公平。工作人员试着呈现人类经验中的各种面向,让我们了解整个社会,而不只是权贵阶级的生活,因此文物当中要有普通的日常用品,也涵括艺术杰作。

      由于每周要播出五段节目,我们必须把文物分成五件一组,把地球快转到不同时期,利用该段时期的文物,简介五项当时的世界情势。由于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囊括全世界,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亦遍及全世界,我们决定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和评论家参与。这样一来,尽管每则文物的介绍都只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但整体上却依旧是全世界一起促成的历史(基于著作权的关系,参与者所说的话,大致上就是印在书上的文字。)

      这项计划从很多方面来看,显然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有一点曾经引发特别激烈的辩论:这一百件文物都不是在电视上介绍、而是在广播中呈现,听众必须透过聆听来想象,无法看到文物。本来我以为博物馆同仁习惯仔细端详文物,会被这种方式难倒,但英国广播公司的小组却信心十足,他们知道想象一样东西,是用非常特殊的方式把东西变成自己的;他们知道每位听众都会把节目讨论的文物,变成自己的文物,从而把这些历史变成自己的历史。

      为了方便一定要看到文物、却不能亲赴大英博物馆的人,馆方把所有文物的照片放在大英博物馆《看得到的世界史》的网站上,而现在又以这本图文并茂的精美书籍,来呈现这一百件文物。

    大英博物馆馆长
    尼尔.麦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谨识于二○一○年九月

    推荐序
    博物馆,应该这样参观!
    文 / 周志宇

      大家应该都参观过博物馆,你还记得参观的内容吗?

      一件件的文物陈列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前面标着器物的名称、时代、作者(如果有的话),有时可能还有一些简短的说明,导览人员的陈述比解说板略多一些,不便宜的导览手册比导览人员的内容又多一些。然则,总是觉得那些文物离我们很远,与我们没有关系,所以参观归参观,多半说不上有什么实质上的收获,这也许是多数人参观博物馆后的最大感受。其实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故事,只要找到适当的方法,这些沉默了上千年甚至万年的文物,都会说出很精彩的故事。

      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几乎是所有学校都会安排的参观处所,其中的藏品既多且精,也是所有观光客必到的朝圣地点。三楼铜器展示区中,一件件泛着或绿或褐的色泽,以它们特有的身形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很隐讳,你得多用些心。有一个区域放置几件晚商到西周初期制作的青铜器,它们有很大的比例是方形器,这些铜器上多半有相同的方形符号,由「亚、丑」两个字组合而成,所以被馆方命名为「亚丑器」。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式与中国以外的地区不同,是独有的「块范法」。这些以块范法铸造的方形器困难度比较高,这说明「亚丑」家族拥有非常高明的匠师,同时也显示这个家族的财力与生产能力都很高。事实上,这个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的殷商大贵族势力,直到商亡之后都不肯向周人屈服,一直到成王时,才被周人攻灭。显示周人取代殷商,花费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也可以间接说明西周在灭商之后,必须东征的理由。

      展件中有一件「亚丑方尊」,高三十九.一公分,口径二十九.九公分,四个正面崁铸了鹿首,四个角落则崁铸了四个象首,大象高举鼻子,双耳扇张,象牙由嘴两侧伸出,模样十分传神而写实。写实的表现手法说明当时的人一定见过大象,但北方为何会有大象呢?我们再搜寻一下馆中,会发现依照另一种热带动物形象制造出来的青铜酒器,在馆中被命名为「牺尊」,牺的原义是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多半指白色的牛。但牺尊的外形特殊,明显不是牛,而应该是一种「貘」科的动物,而且,在许多博物馆还收藏了「象尊」、「犀牛尊」,象、貘、犀牛这些热带动物存在的事实,说明当时中国北方的温度和湿度都比今天高,而那些热带动物都是当地的原生动物,在华北考古出土大量碳化的竹子也支持这个说法。

      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这两种金属矿都非当地所产,必需由千里以外运来,显然他们有高效能的运输贸易系统,一般人难以拥有如此的条件,能够生产并拥有这些昂贵器皿的人,大概只有统治阶层的贵族。而这些既精致又笨重的器皿,在日常生活领域使用起来显然非常不便,所以,它们多半可能只有在特殊场合,诸如祭祀或典礼的时候使用,所以它们在「礼」的意义上可能比「器」的意义更大,这个由器走向礼的过程,也许可以反应礼制发展的某些面向。另外一件值得留意的,商代青铜器中,用在饮酒功能的器皿明显的多(与周代的青铜器比较),小件的如爵、角、觚、斝、觯、尊、卣,大件的如鉴、罍、壶等,几乎都与酒有关。酒器众多反应饮酒风气的兴盛,就像现在流行喝咖啡,稍微讲究的人,家中常常会拥有磨豆机、滤杯、美式壶、摩卡壶、义式压缩咖啡机……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甚至更多。商代拥有多类酒器,说明饮酒风气很盛,饮酒风气之盛说明殷商时代酒的普遍,这可以反应一件事实:殷商的农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大量多余的谷物可以用来酿酒。当然,繁荣的农业生产说明了这个王国的富裕与强大,他们能够培养出这么多杰出的工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下次再去故宫看那些商代青铜器时,会不会有比较不同的感受呢?想想,自己与友人坐在充满音乐的餐厅,手中拿着英国制的骨瓷咖啡杯,烘得正好的耶加雪夫咖啡冒着略带酸味的香气冲鼻而来,咖啡尚未入口,两颊已经微微渗出津液。那种感觉,就像三千两百年前的殷商贵族,庄重地举起手中金黄色的铜觚,酒的微温透过青铜杯传递到掌心,酒香淡淡地散在空气中,于是虔敬无比地向祖先说出心中的想望,就像在与坐在邻座的亲人聊天一般。其实,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今天并没有想象中遥远。

      我设想中的博物馆参观,应该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历史不该只是课堂中的知识,更不该只是一种考试的内容,透过博物馆的文物,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具体地感受到千百年前发生过的事,只要我们有适当的引导。

      很开心看到一本这样的书。出版社诗婷小姐问我愿不愿意为这本名为《看得到的世界历史》写推荐序,她说:「这是大英博物馆出的一本书,很精彩的。」我完全同意她的说法,而且必须承认,作者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先生的博学令本书变得格外动人。

      本书的原始书名是《从一百件文物看世界历史》,大英博物馆收藏超过八百万件文物,无论质或量在世界上都无出其右者,要从其中选出区区一百件文物来描述人类的历史,也就是说平均每八万件文物中只能选取一件,那真是件无比艰困的任务。而要借着这一百件文物来描绘人类两百多万年来的发展轨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作者以其无比渊博的知识、动人的文笔,透过文物本身的解析、历史背景的铺陈、相关事件的勾连,清晰地画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像,这些原本毫不起眼,静静地躺在博物馆某个角落的文物,因此有了鲜活的生命。作者不只告诉我们在那些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更精彩是,他示范了正确的博物馆参观方式。当然,我们期待下一次参观国内博物馆的时候,能够遇上这样精彩的引导,更期待国内也能看到这样的著作。

    周志宇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于汐止
    本文作者周志宇,为建国中学历史科教师与历史社指导老师,亦担任历史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导览志工。

    推荐序
    看得见的物件,看得见的文明
    文 / 谢哲青

      一七五三年四月,大不列颠王国及爱尔兰国王乔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于西敏宫议会(Palace of Westminster)热情支持,以英格兰著名收藏家汉斯.史隆(Hans Sloane)的藏品为中心,承购并改建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历经长达六年的筹措准备,终于在一七五九年一月十五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并坚持「博物馆应该是全体人类共享的教育殿堂」的营运理念,直到今天,仍对络绎不绝的旅客不收分文。

      今天,你从大罗素街(Great Russell St.)极具庶民风格的前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让人联想到雅典帕德?神殿的壮丽立面。一八五三年由官方印行的《大英博物馆概要》中写道:「……文明大幅度的进步,三角楣饰的东角倾斜的象征是数学,暗示着追求永恒的科学原则;西角倾斜的主题侧是戏剧、诗、音乐与美术,整体雕刻主题的呈现在于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平衡 … 全体对象以雕刻为主,因为这是最有力的表现形式。……」许多人不了解,精致庄严的三角楣饰雕刻,隐含着「文明带动世界向前」的人文主义思维。

      穿过希腊爱奥尼亚风的幽暗门廊,就好像历经了智识的闇瞽蒙眛,紧接而来的,是宏大开阔的中央大厅。这座正式名称为「伊丽莎白二世大庭院」(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的明亮空间,洋溢着后现代的艺术感动。参与这座中庭建筑设计的两位大师:诺曼.佛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与埃德蒙.哈波德爵士(Sir Edmund Happold),透过自由轻盈的空间,向我们传达了学术无国界、学海无涯的开放讯息。更特别的是,伊丽莎白二世大庭院虽是后工业时代的前卫设计,却一点也?有减损它古老而美好的维多利亚时代氛围。

      除了充满知性与美的公共空间外,大英博物馆高达八百万件的收藏品,更为整个空间增添深厚隽永的故事性与艺术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雅典帕德嫩神庙(The Parthenon of the Athenian Acropolis)的大理石雕刻、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的头像、清宫秘藏的《女史箴图》长卷、复活节岛的荷瓦巨石像之外,还有许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典藏,正在角落等待你来发现、了解。

      我个人有几件特别偏爱的对象,都充满了浓厚的?事性与传奇性,像是由英国最传奇的数学家、天文学与占星学家约翰.迪伊博士(John Dee,一五二七-一六○八)所制作的蜡制圆盘与水晶球就相当有趣。约翰.迪伊同时也是出色的地理学家,更是伊丽莎白女王的首席顾问。传说他可以能与天使对话,并从水晶球里看出伊丽莎白女王的命运,毕生都奉献给炼金术、占卜、以诺魔法(Enochian magic)及赫耳墨斯哲学(Hermeticism)。

      约翰.迪伊的学术成就穿梭于科学与神秘之间,并试图透过数学公式与逻辑辨证将两个世界合而为一。他热衷于推广数学,曾经以弱冠之龄在巴黎大学的讲授高等代数。笃实的研究态度更让他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天文学家,在英国海外探险与殖民垦荒也是一名专家,为英格兰海外人员提供教育训练。我们所熟悉的「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一词,就是约翰.迪伊创造的。

      按照历史文献的研究,约翰.迪伊与同时代稍早的李奥纳多.达文西,米开朗基罗,都是典型的文艺复兴人。他与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是好朋友,也相当熟稔哥白尼(Copernicus)的学说,即使不曾公开拥护,个人却笃信日心说并透过数学计算证实;同时,也是神秘学家的约翰.迪伊透过星占推演,为伊丽莎白女王择定登基,甚至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宣战、出征日期。约翰.迪伊所遗留下来的魔法用品与个人研究笔记,是英格兰从蒙昧的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的历史标志。

      即使只是一件小小的蜡制圆盘,背后都有如此丰厚的故事存在,那大英博物馆典藏的八百万件精品,更是超越了八百万这个数字所蕴涵的意义。人类文明从发端,历经漫长的时间进程,从东非大裂谷到大洋洲的海中孤岛,从撒哈拉荒漠到墨西哥的热带雨林,从穴居到城市,从聚落到大帝国,每一个对象,都带来过去的讯息,诉说着被时间所遗忘的故事。想要了解大英博物馆,了解人之所以为人,您手上的这本书,正时通往历史学与考古学殿堂,最好的叩门砖。

      本文作者谢哲青,拥有历史学与外国文学学士学位,并于伦敦亚非学院(SOAS)取得艺术史暨考古学系硕士学位。他曾任大英博物馆、伦敦国家艺廊研究助理,佳士得拍卖会策展人员,目前担任飞碟电台《哲青游天下》主持人、东森新闻台《关键时刻》固定来宾,以及各大艺术、历史文物展览策展顾问。

    :: 精采内容.抢先读 :::

     

首页 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